那场饭局的“回声”尚未完全平息,一个新的任务落了下来。
陈处长把叶凡叫到办公室,脸上带着一丝郑重的神色:“小叶,准备一下,后天跟王主任去清源市调研。”
清源市?叶凡心里一动,正是上次赵主任来跑项目的那个市。
“这次是王主任牵头,带几个相关处室的同志,主要是了解他们那个开发区建设情况,以及……上次吃饭时提到的那个项目的前期进展。”陈处长说得比较含蓄,但叶凡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联。“你跟着去,主要负责记录,协助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多看,多记,少说。”
“明白,陈处,我一定完成任务。”叶凡压下心中的波澜,沉稳应道。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正式的下乡调研,而且是跟随王主任这样的级别。这意味着,他开始从文件堆和办公室交际中,走向更广阔的一线。
出发那天,一行两辆考斯特中巴车,悄无声息地驶出省政府大院。王主任和几位主要处长坐在前车,叶凡和其他几个年轻干部坐在后车。车子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窗外的风景从城市的密集楼群,逐渐变为开阔的田野和起伏的山丘。
叶凡看着窗外,心情有些复杂。这是他来到省城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下去”。书本上的“基层”、“实地”,此刻正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眼前。
两个多小时后,车队驶下高速,进入清源市地界。出口处,几辆黑色的轿车早已静候在此,车旁站着的一行人,为首的正是那位笑容热情的赵主任。
简单的寒暄后,清源市的车队在前引导,考斯特紧随其后。进入市区,叶凡注意到,道路明显刚刚经过修整,绿化带也修剪得格外整齐,沿途甚至能看到一些悬挂着的欢迎标语。一切都透露出精心准备的痕迹。
调研行程安排得紧凑而周到。参观开发区规划馆,听取市政府专题汇报,实地察看几个重点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叶凡拿着笔记本,紧跟在王主任和陈处长身后,认真地记录着听到的、看到的一切。
他看到了气派的规划沙盘,听到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蓝图,也看到了厂房里轰鸣的机器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汇报会上,清源市的领导们言辞恳切,数据详实,充分阐述了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符合政策导向,具备发展潜力。
但在下午实地察看一个拟建项目选址时,叶凡注意到了一些细节。那片被圈起来的土地边缘,还散落着一些未完全清理的砖石瓦砾,依稀能看出原有建筑的痕迹。陪同的当地干部解释说,是之前的一些临时建筑,已经完成了拆迁补偿。
叶凡下意识地多看了几眼,发现不远处的地垄旁,蹲着几个抽着烟、面色黝黑的农民,正默默地望着他们这群“上面来的人”。他们的眼神浑浊,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麻木和疏离,与周围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格格不入。
他想走过去问问,但脚步刚动,就被旁边一位市里的工作人员不着痕迹地用身体挡了一下,随即热情地引导他看向另一边“更代表发展成果”的标准厂房。
叶凡心中一凛,收回了脚步。他明白了,他能看到的,都是被安排好的“景观”。
晚上,清源市委市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接待晚宴。规格比上次在省城的私人菜馆更高,场面也更正式。市里的主要领导悉数到场,气氛热烈而恭敬。
王主任依旧是全场焦点,他讲话把握分寸,既肯定清源市的工作成绩,也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和希望。市里的领导们则纷纷表态,坚决落实省里指示,加快项目推进。
叶凡坐在靠后的位置,看着这场宾主尽欢的宴席。他想起下午看到的那几个农民的眼神,又看着眼前精美的菜肴和热情洋溢的笑脸,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割裂感。
他记录的本子上,写满了发展规划、经济数据、领导指示。但那几个沉默的眼神和那片未清理干净的瓦砾,却像无法记录的幽灵,盘旋在他的字里行间。
第二天调研结束,车队返程。回去的路上,不像来时那样轻松,车里很安静,不少人都在闭目养神。
叶凡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和村庄,思绪纷乱。这次调研,让他看到了文件之外的、更真实的基层图景。他看到了发展的渴望,也看到了可能被忽略的代价;看到了精心准备的展示,也感受到了那些无法被展示的沉默。
他想起王主任在汇报会上的总结发言:“……发展是硬道理,但一定要依法依规,稳妥推进,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话是对的,无懈可击。但如何在“硬道理”和“合法权益”之间找到那个精确的平衡点?这似乎不是文件和调研报告能够完全解答的。
回到省城,已是华灯初上。叶凡没有直接回住处,而是独自在机关大院外走了走。晚风吹拂,带着都市特有的喧嚣。
他拿出手机,点开唐若雪的朋友圈。她刚刚更新了一条,是一张在田间地头的照片,她正和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蹲在地上,似乎在查看庄稼。配文是:“倾听,有时候比说话更重要。”
叶凡看着那张照片,久久没有动。
他刚刚经历了一场高规格的“倾听”和“察看”,但此刻,他却觉得唐若雪那种俯下身子的“倾听”,离某种真实更近。
调研结束了。他带回了厚厚的记录和材料,也带回了更多的思考和困惑。
他知道,他看到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这座“象牙塔”外的世界,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立体,也更为沉重。而他的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