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后的头几天,叶凡没有急着烧什么“三把火”,而是将自己彻底沉了下去。他让办公室排了一个密集的调研日程,马不停蹄地跑乡镇、进企业、访农户。
他去看望了河口村的村民。案件胜诉后,污染赔偿款已经到位部分,环境修复工程也已启动,但被破坏的土地和村民受损的健康,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抚平。
村民们对这位新来的年轻县长并不熟悉,言语间带着拘谨和观望。叶凡没有摆任何架子,蹲在田埂上,听他们讲今年的收成,讲对未来的担忧,也听他们偶尔提及“唐律师”时流露出的感激。
他去走访了几家县里的骨干企业。一家老牌纺织厂设备陈旧,产品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求生;一家食品加工厂依托本地农产品,有些特色,但规模小,品牌不响;还有一家试图转型做旅游开发的民营企业,在景区建设上投入巨大,却因为配套不足和宣传不力,门庭冷落。
他视察了县里的政务服务中心,亲眼看到群众为了一个证明来回跑腿的无奈;他去了县城唯一的一所高中,了解到师资流失、硬件老化的困境;他还暗访了城区的几个老旧小区和菜市场,看到了基础设施的落后和环境卫生的脏乱。
每一次调研,他都带着耳朵和眼睛,很少发言,只是认真地听,仔细地看,偶尔在本子上记下几笔。
随行的乡镇干部和部门负责人起初还有些紧张,见他态度随和,只是了解情况,便也渐渐放开了些,开始倒起苦水,反映各种实际困难——资金短缺、政策限制、历史遗留问题……
几天跑下来,叶凡对清源县的“家底”和困境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这就像一本摊开的、写满了难题的账簿,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晚上,他独自在宿舍里,对着笔记本和地图,梳理着调研收获。问题千头万绪,财政是最大的瓶颈,有限的资金像撒胡椒面一样,哪里都缺,哪里都紧。
发展缺乏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抓手,几个传统产业步履维艰,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气候。干部队伍中,则弥漫着一种按部就班、求稳怕乱的惰性气息。
他知道,自己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点燃第一把火,既能凝聚人心,又能打开局面。
这天,他主持召开了自己到任后的第一次县政府常务会议。议题是审议明年度的重点项目计划和财政预算初步安排。
各个分管副县长和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内容大多是往年项目的延续和一些不痛不痒的修补,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思路。轮到分管文旅的副县长汇报时,他照本宣科地提到了继续支持那家民营企业的旅游开发项目,申请追加一部分配套资金。
叶凡一直安静地听着,直到此时,他才轻轻敲了敲桌面,打断了汇报。
“这个青云山景区项目,我前几天去看过。”叶凡的声音不高,却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投入不小,但游客寥寥,几乎成了半拉子工程。问题出在哪里?是规划不够科学?还是配套严重滞后?或者是宣传完全没跟上?”
他连续几个问题,直指要害。分管副县长和文旅局的负责人脸上有些挂不住,支吾着解释了一些客观困难。
叶凡没有纠缠于具体解释,而是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全场:
“同志们,我们清源县,守着青山绿水,却喊穷叫苦,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青云山项目就是一个教训,盲目投入,缺乏市场思维和整体谋划,钱投进去了,却不见效益,反而增加了政府的债务负担!”
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我建议,暂停对青云山项目的后续资金追加。由文旅局牵头,聘请专业的规划团队,对全县的旅游资源,包括青云山、龙泉湖、还有那些散落在乡村的古道、古村落,进行一次全面的、高起点的重新评估和总体规划!我们要搞旅游,就不能再小打小闹,必须要有大思路、大格局!”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同时,我提议,将明年财政预算中原本计划用于几个效益不明、前景不清的零星工业项目的扶持资金,集中起来,设立一个‘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发展引导基金’!基金的重点,
一是支持像河口村那样,有生态优势的乡村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
二是扶持本地有潜力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品牌打造;
三是用于改善城乡基础环境,尤其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他环视众人,目光坚定:“钱,要用在刀刃上!我们要把有限的财力,集中到最能惠及民生、最能激发内生活力、最能体现清源特色的事情上来!这可能意味着,有些以前能分到资金的部门,明年日子会紧一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把事情做对了,让老百姓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清源的发展就有了希望,我们政府的公信力也就树立起来了!”
一番话,掷地有声。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位新县长清晰而大胆的思路震慑住了。这第一把火,烧向了低效的投资,烧向了撒胡椒面的财政分配方式,更烧向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工作惯性!
短暂的沉默后,县委书记李国华率先开口,表示了原则上的支持:“叶县长这个思路,很有见地,也符合我们清源的实际。集中力量办大事,把钱花在关键处,我赞成。具体方案,请县政府抓紧细化。”
书记定了调子,其他人即便心有疑虑,也不好再公开反对。会议最终原则通过了叶凡的提议。
消息很快传开。清源县的官场为之震动。这位年轻的叶县长,果然不是来按部就班混资历的!他的第一把火,就烧得如此猛烈,如此不同寻常。
有人看到了希望,觉得清源或许真要变天了;也有人感到了压力,暗自盘算着如何应对;更有一些利益可能受损的人,开始私下串联,议论纷纷。
叶凡不管这些。他知道,改革必然触及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但他更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是为了清源长远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他就必须坚持下去。
第一把火已经点燃,接下来,就是看这火势,能否燎原。而他,将在这火光中,一步步奠定自己作为一县之长的权威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