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叶凡以极度“合规”的方式巩固自身,静待时机之时,清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河口村环境公益诉讼案作出一审判决。
判决书认定,涉案化工厂存在非法排污行为,与河口村耕地受损、部分村民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判令其承担环境修复费用、村民医疗费、检测鉴定费等共计八百余万元,并在省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同时,法院对被告方在诉讼期间试图干扰证人的行为予以训诫,虽因证据形式问题未作处罚,但已在判决理由中明确指斥。
这是一场惨胜。赔偿金额远低于唐若雪方提出的诉求,也未必能完全覆盖长期的生态修复和健康损害,但最重要的是,法律认定了污染事实和责任。这对于挣扎在污染阴影下的河口村村民而言,是一束照进现实的微光;对于“萤火”和唐若雪而言,是数年奔波坚守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肯定。
判决结果通过媒体和网络迅速传播,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反响。法律圈、环保界人士多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环境司法专门化的一个进步。
叶凡是在工作间隙,通过内部舆情简报看到这个消息的。他盯着屏幕上那短短的几行字,久久没有移动。
心中一块巨石仿佛随之落下,却又涌起更复杂的情绪——为唐若雪感到欣慰,为村民感到一丝轻松,但也清晰地知道,这场胜利背后的艰辛与代价,以及它可能引发的新的波澜。
他关掉简报页面,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继续处理手头的事务。但内心深处,他知道,这场宣判,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果然,判决下达的第二天,各种反应便接踵而至。
首先是被推到风口浪尖的鼎华集团。其股价再次应声下跌,市场信心受挫,银行催贷压力陡增。更重要的是,其作为实际控制人的化工厂背上环保诉讼败诉的案底,对其正在参与的其他地方政府项目,尤其是环保要求高的领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周远山和清源市政府承受的压力更是空前。虽然判决主体是企业,但项目所在地政府监管不力的责任无法推卸。之前试图干扰司法的行为虽未被直接处罚,但判决书中的指斥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清源市的形象大为受损。
省委办公厅很快发来督办函,要求清源市委市政府就加强环境监管、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司法公正等问题进行深刻检查并提出整改方案。
叶凡通过文件流转看到了这份督办函,也看到了周远山代表清源市作出的“诚恳接受、坚决整改”的表态。他能想象周远山此刻的焦头烂额和内心的怒火。这场法律的胜利,无疑是对周远山权力傲慢的一次重挫。
傍晚,他收到了苏晚晴发来的短信,只有三个字:“判了。胜。”
他想了想,回复了两个字:“恭喜。”
过了一会儿,苏晚晴又发来一条:“她很好。只是新的战斗又要开始了。”
叶凡明白苏晚晴的意思。一审胜诉只是阶段性的,对方很可能上诉。而且,经此一役,唐若雪和“萤火”将更加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未来的路绝不会平坦。
他放下手机,走到窗边。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一片橘红,壮丽中带着一丝悲凉。
宣判,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覆盖在清源市表面的光鲜外衣,露出了内里纠缠的利益、失序的监管和艰难的民生。它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人在面对不公和压力时的选择——唐若雪的坚守,周远山的算计,还有他叶凡,在规则与情感之间的挣扎与平衡。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或被动的应对者。这场宣判,以及它所带来的余震,正在将他推向一个必须做出更明确抉择的十字路口。
周远山和其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父亲的伤,匿名信的暗箭,都提醒着他潜在的凶险。他需要更强大的力量,不仅仅是用来防守,更要用来廓清这弥漫在清源乃至更广阔范围内的迷雾。
他回到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一份关于“进一步健全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机制,强化重点领域环境污染风险防控”的工作建议。他要将河口村案件暴露出的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推动建立更长效、更坚固的防线。
这,或许是他目前所能做的,最有力,也最“正”的回应。
宣判的槌音已经落下,但由此激起的回声,正在每一个相关者的心中,震荡出不同的频率,导向未知的、却注定交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