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信的风波,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在表层荡开涟漪后,似乎暂时沉入了水底。
省纪委那边没有进一步的动静,魏省长也再未提及,但叶凡知道,那根刺已经埋下,在某些关键的时刻,可能会被人再次挑起。
他不能坐等那一天的到来。魏省长“处理好影子”的告诫言犹在耳。他必须主动出击,但不是用阴谋对阴谋,而是要用阳谋,用无可指摘的工作实绩和更加透明磊落的行为,来夯实自己被松动的根基。
他的策略很简单:以正合。
首先,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苛。处理每一份文件,都力求精准无误;安排每一次行程,都做到周密稳妥;传达每一个指示,都确保原汁原味。他将自己变成一部高效、精确、几乎没有个人情绪的机器,让任何试图从他日常工作流程中挑刺的人无从下手。
其次,他主动将自己置于更严格的监督之下。对于经手的重大事项或敏感文件,他不仅向魏省长汇报,还会视情况,主动抄报相关部门备案,或者在有其他秘书在场时进行沟通协调,留下工作痕迹,避免任何“暗箱操作”的嫌疑。
对于清源市和相关项目,他采取了彻底的“回避”和“程序化”处理。所有来自清源市的文件、请示,他一律按最标准的流程转办,不添加任何个人意见,不进行任何私下沟通。
周远山或其他清源市领导再打电话来,他都以“按程序办”、“请与相关业务部门联系”等标准话术应对,客气而疏远。
他甚至主动向办公厅分管副主任汇报了匿名信的情况(当然,只提及了涉及工作范畴的部分,隐去了私人关系),表明自己坦荡的态度,并请求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他监督。这一招以退为进,既展现了光明磊落,也提前堵住了可能来自其他方向的暗箭。
他的这些举动,落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他是被匿名信吓住了,变得胆小怕事;也有人觉得他更加老练成熟,懂得在风浪中保护自己。但无论如何,他通过这种极度“合规”甚至略显刻板的方式,逐渐洗刷着那封匿名信带来的污名化影响。
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伤和与周远山的恩怨。他只是将这份恨意埋藏得更深,转化为更强大的工作动力。
他协助魏省长推动的几项关于规范ppp项目管理、加强营商环境监督的制度性建设,逐渐成型并下发执行。这些制度,从宏观层面扎紧了篱笆,对于像鼎华集团这样试图钻空子的企业,以及像周远山这样习惯于打擦边球的官员,形成了长效的制约。
他不再急于寻求一次性的、快意恩仇的反击,而是开始布局更长远的、制度层面的较量。这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
这天,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到本省调研法治建设情况。魏省长全程陪同。在汇报会上,老领导特意提到了近期一些地方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点名表扬了“萤火”公益中心在河口村案件中的坚持和努力,认为这是法治进步和公民意识觉醒的体现。
虽然老领导没有提及任何具体个人,但坐在后排记录的叶凡,心中却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他知道,唐若雪的努力,正在被更高层面看到和认可。这无疑是对她最好的支持,也间接印证了他当初在规则内为其提供程序保障的正确性。
会后,老领导与省里领导合影留念。叶凡作为工作人员,站在最边缘的位置。老领导在与魏省长握手告别时,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叶凡,微微停顿了一下,然后轻轻点了点头。
那一个点头,含义模糊,可能只是长者对年轻人的随意鼓励,也可能包含着更深的意味。但叶凡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力量,仿佛自己这段时间以来“以正合”的选择,得到了一种无声的肯定。
回去的车上,魏省长闭目养神,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有时候,路走对了,就不怕影子斜。”
叶凡心中一震,知道魏省长什么都明白。他低声回应:“是,省长。我记住了。”
车窗外,省城的夜景流光溢彩。叶凡看着那些飞速后退的灯火,心中渐渐笃定。
匿名信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周远山依然虎视眈眈,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他已经找到了在这个复杂棋局中立足和前进的方式——不是靠阴谋诡计,不是靠依附攀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工作,靠守住内心的正道,靠构建起谁也难以轻易摧毁的、基于规则和业绩的“护城河”。
以正合,方能以奇胜。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积蓄“正”的力量,等待那个可以发出致命一击的“奇”的时机。而在此之前,他必须确保自己的阵地,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