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天还没亮,小河李记的后院就比往日更早地热闹起来。
“哎哟!我的小祖宗!那是准备做馅料的红豆,不是给你玩的!”周寡妇的惊呼声从灶房传来。
只见一个叫栓子的十岁小伙计,手里攥着一把红豆,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脸上沾着面粉,像只花脸猫。
旁边一个稍大点的丫头杏花赶紧把他拉到一边,小声说:“栓子,周婶说了,这红豆要一颗颗挑过才能用,你快放下。”
另一个机灵些的男孩石头插嘴道:“俺看这红豆挺好的,为啥要挑啊?”
周寡妇又好气又好笑,走过来拿起一颗红豆:“你们看,这颗颜色发暗,个头也小,混在好豆子里,做出来的馅料颜色不匀,口感也不好。做点心啊,最讲究的就是用料。”
前头铺子里,赵四正叉着腰,对着排成一排的学徒训话:
“都听好了!在铺子里干活,第一条规矩就是手脚要干净!俺要是看见谁偷吃点心,或者往怀里藏东西……”他故意顿了顿,瞪大眼睛,“立马卷铺盖走人!”
小学徒们吓得缩了缩脖子。
小翠在一旁温和地补充:“四哥说得对。不过你们也别怕,只要守规矩,好好干,掌柜的不会亏待大家。等会儿我教你们认今天的价目表,都要记牢了。”
这时,李二狗从后院踱步过来,看见这热闹景象,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怎么样?头一天还适应吗?”
赵四抢着说:“还行!就是有几个小子毛手毛脚的,得好好调教!”
小翠则说:“孩子们都挺用心的,就是还有些认生。”
正说着,孙铁柱从外面快步走进来,脸色不太好看。他凑到李二狗耳边,压低声音:“掌柜的,俺刚才去码头看货,听船工说,吴记最近在江北动静不小,好像在大量收购粮食,还把价钱抬高了半成。”
李二狗眉头微皱:“消息可靠吗?”
“应该可靠,”孙铁柱道,“那船工是老船把头的人,跟咱们合作后,对吴记很是不满。”
这时,一个小学徒端着一盆刚洗好的野菜,小心翼翼地走过来,没留神脚下绊了一下,盆里的水泼出来少许。孩子吓得脸都白了,站在原地不敢动。
李二狗并没有责备,反而温和地问:“没摔着吧?”
孩子摇摇头,声音细若蚊蝇:“没……没摔着。”
“下次走路小心些,”李二狗拍拍他的肩,“去把地擦干,别让后来的客人滑倒了。”
孩子如蒙大赦,赶紧跑去拿抹布。
赵四看着孩子的背影,嘟囔道:“这帮小兔崽子,还得好好练。”
小翠却说:“慢慢来嘛,谁还不是从不会到会的。”
午后,李二狗把赵四、孙铁柱叫到后院僻静处。
“铁柱哥刚才说,吴记在江北抬价收粮,”李二狗神色凝重,“你们怎么看?”
赵四立刻炸了:“这老小子!肯定是看咱们打通了江北的线,故意捣乱!”
孙铁柱沉吟道:“抬价半成,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成本。这么做,要么是真缺粮,要么就是故意要断了咱们的货源。”
“恐怕没那么简单。”李二狗摇头,“吴记在府城经营多年,库存应该充足。这个时候去江北高价收粮,怕是另有所图。”
正说着,大牛从外面回来,脸上带着几分神秘:“掌柜的,俺刚才在街上,看见吴记的胡管家和一个生面孔的人从茶馆出来,那人看着不像本地人,说话带着江北口音。”
“江北口音?”李二狗心里一紧,“可听清他们说什么了?”
大牛挠挠头:“离得远,没听太清,就隐约听见说什么'仓廪'、'转运'之类的。”
仓廪?转运?李二狗和孙铁柱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担忧。
“四哥,”李二狗当机立断,“你明天一早就去江北,找韩掌柜打听清楚,看吴记到底在搞什么名堂。记住,要悄悄地问,别声张。”
“明白!”赵四重重地点头。
“铁柱哥,”李二狗又转向孙铁柱,“你这几天多留意码头和城门口的动静,特别是往江北方向的货物运输。”
“好。”孙铁柱简短地应道。
傍晚时分,铺子打烊后,李二狗独自坐在后院,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小学徒们经过一天的学习,都已经累得早早睡下。前头铺子里,周寡妇和小翠还在清点今天的收入。
一切都看似平静,但李二狗心里清楚,吴记绝不会善罢甘休。这次他们在江北的动作,恐怕不是简单的抬价竞争那么简单。
“仓廪……转运……”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石桌上轻轻敲击。
忽然,他想起年前韩老先生透露的消息——吴记在城北有好几处大粮仓!
一个可怕的念头闪过李二狗的脑海:吴记该不会是打算……
就在这时,前头传来小翠一声低呼:“掌柜的,您快来看!这账目好像有点不对!”
李二狗心里咯噔一下,立刻起身朝前头走去。
难道说,吴记的阴谋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