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三刻,阳光正好,将“小河李记”的铺面照得透亮。卸下的门板整齐靠在墙边,柜台和货架一尘不染,新写的价目表挂在显眼处,墨迹已干。周寡妇带着桂枝几人守在灶房,第一笼山药糕的香气开始隐隐飘出。赵四站在门口,不时朝街口张望。小翠则在柜台后,最后一次清点着零钱罐里的铜板和碎银。
李二狗没有待在前面,他搬了把椅子坐在通往后院的门口,手里拿着一本旧账册,看似在随意翻看,实则耳听八方,留意着铺子内外的动静。他知道,新年头一天开张,求的是一个“顺”字,不必急于一时热闹。
巳时正,第一位客人上门了。是街口卖炊饼的王老汉,他揣着手,笑呵呵地踱进来:“李掌柜,开张大吉啊!给俺来两个野菜包,沾沾喜气!”
“王大叔,您是老照顾,开张头一个客,这两个包子算我请您!”李二狗起身笑道,示意小翠包好包子。
王老汉连连推辞,最后还是赵四爽快地塞到他手里:“王叔,拿着!咱二狗兄弟一片心意,您就别客气了!”
送走王老汉,铺子里似乎被这第一单生意注入了活力。陆续又有几位相熟的街坊进来,多是买些家常点心。周寡妇准备的头一锅点心很快卖出去大半。
这时,布庄的老板娘摇着团扇走了进来,她是铺子的老主顾,口味也刁些。她看了看今日的点心,对周寡妇说:“周家妹子,今儿这山药糕,看着好像比往常更白净些?”
周寡妇忙解释道:“老板娘好眼力!这是用了年前新到的江北黍米,磨得细,掺在面里,颜色是更亮堂点,您尝尝看?”
老板娘买了一块,当场掰开尝了尝,点点头:“嗯,是更绵软些,不错。”她又看了看野菜包,“这馅儿好像也剁得更细了?”
“是嘞,”桂枝在一旁接口,“俺周婶说了,新年新气象,这馅料得多剁一遍,吃着口感才好。”
老板娘满意地买了二斤山药糕和一斤野菜包,临走时还说:“你家这点心,是越来越讲究了。”
李二狗在一旁静静听着,没有插话。他知道,这点滴的改进,周寡妇和伙计们是下了功夫的,客人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回报。
临近晌午,五味斋的钱掌柜派了伙计过来,不是买点心,而是送来了一个食盒。“钱掌柜说了,知道您家今日开张,必定忙碌,这是俺们铺子新做的几样细点,给李掌柜和伙计们尝尝,聊表心意。”
李二狗心下感动,知道这是商会伙伴之间的情谊。他让周寡妇收下,又包了几样自家的点心让伙计带回去,并嘱咐小翠记下这份人情,日后五味斋若有需要,定当尽力。
午后,客人渐渐少了些。李二狗这才走到前头,对忙碌了一上午的众人说:“都歇歇吧,喝口水。周婶,剩下的点心若是不多,就分给伙计们当晌午饭,不必再留了。”
他又对赵四说:“四哥,下午你去趟船行,把咱们定好的运输契书正式签了,再把首付款结清。记住,契书要看仔细,特别是涉及货物损坏赔偿和延误责任的条款。”
“放心吧,俺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赵四拍着胸脯保证。
安排完这些,李二狗才坐到柜台旁,拿起小翠记的流水账看了看。开张首日,生意不算火爆,但平稳有序,进项也还算可观。更重要的是,点心得到了老主顾的认可,与商会伙伴的关系也更近了一步。
他合上账本,看着门外街上熙攘的人流。开张首日,没有期待中的门庭若市,但这种细水长流、稳扎稳打的节奏,反而让他更觉心安。生意如同熬粥,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夕阳西下,铺子准备打烊。赵四从船行回来了,契书已顺利签订;周寡妇带着妇们清理灶台,清点明日要用的物料;小翠核对完最后一笔账目,将钱匣子锁好;孙铁柱和大牛检查完门窗,又将院子打扫了一遍。
一切收拾停当,李二狗站在焕然一新的铺子里,对众人说道:“今日开张,辛苦大家了。头开得不错,往后咱就这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都早点回去歇着吧,明儿个还得接着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