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滑进腊月,天气冷得邪乎。泼水成冰算不上,但屋檐下挂着的冰溜子是一天比一天长,风吹在脸上像小刀子割似的。地里早就冻得硬邦邦,没什么活计,村里越发安静,大多人家都猫冬了。
李二狗的窝棚虽然四处漏风,但被他用泥巴和草秸仔细地糊过一遍,又终日不断火,倒比外面暖和许多。灶台上总是温着一罐热水,或是炖着一锅简单的菜干汤,热气氤氲,带着点家的味道。
存粮还算充足,但也不敢铺张。每天两顿饭,多是糙米粥就咸菜,偶尔蒸点杂粮窝头,切几片舍不得吃的腊肉吊吊味,就算是改善生活了。鸡蛋攒着,准备等到年关再吃。
闲下来的时间更多了。李二狗除了继续琢磨吃食和教小丫识字,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信息。他让赵四每次去镇上,都多听听各地的物价、收成、甚至官府的一些动静,回来告诉他。他也和来串门的村民闲聊,打听附近村子的情况、山里的资源、甚至往年气候的规律。
这些信息零零碎碎,看似无用,但李二狗知道,在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多知道一点,就可能多一分主动。他用木板记录下来,心里慢慢勾勒着周围世界的模糊地图。
小丫的《千字文》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字也写得有模有样。李二狗开始教她更实用的东西,比如记账。用最简单的“入”、“出”记录每天鸡蛋、点心、换回来的物品。小丫学得很认真,小眉头蹙着,一笔一划写得极其郑重。
赵四也没闲着,他把李二狗之前编鱼篓、做工具的手艺都学了去,甚至青出于蓝,编的筐篓比李二狗做的还结实好看些。他还无师自通地会用柔韧的柳条编些小蚱蜢、小篮子给小丫玩,把小丫头哄得眉开眼笑。
三人之间的关系,在这寒冷的冬日里,越发显得紧密而温暖。虽然依旧清贫,但那种相依为命、互相扶持的情谊,却让这破旧的窝棚充满了生机。
腊八那天,李二狗狠了狠心,把攒的各种豆子、小米、红枣凑了凑,熬了一锅真正的腊八粥。虽然材料寒酸,但熬得稠稠的,热气腾腾,香甜的气味飘出老远。
“哥,真香!”小丫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眼睛幸福地眯成了缝。 “好久没吃这么稠的粥了!”赵四唏哩呼噜喝得满头大汗,一脸满足。
李二狗看着他们,心里也暖烘烘的。他给村正王老栓家也盛了一碗送去,王老栓没说什么,但脸色缓和了不少。回来时,看到孙大娘偷偷在自家门口放了一小碗她家腌的酸豆角。
这种细微的邻里情谊,让李二狗觉得,自己是真的慢慢融入这里了。
天气越来越冷,年关也越来越近。村里开始隐约有了点过年的气氛。有人家开始磨豆腐,有人家杀了年猪(极其稀少),空气里偶尔能闻到一丝肉腥和油炸食物的香气,勾得人肚里的馋虫直叫。
小丫看着别人家准备年货,眼里不免流露出羡慕。但她很懂事,从不开口要什么。
李二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算计着手头那点微薄的积蓄和物资,琢磨着怎么也能让这个年过得像样点。
他用攒下的鸡蛋和点心,跟人换了一小块肥肉膘,准备熬点猪油,年底包顿饺子。又让赵四去河边凿冰,看能不能捞点鱼虾。他甚至偷偷用那点珍贵的白面,发了一小盆面,准备除夕夜蒸几个白面馒头。
东西不多,但每一样都倾注着他的心意和对未来的期盼。
寒风依旧在窗外呼啸,但窝棚里却暖意融融。灶火噼啪,映照着三人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身影。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生活的艰辛似乎也暂时被这股温情冲淡了。
李二狗知道,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还会有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看着身边的妹妹和伙伴,感受着逐渐温暖的邻里关系,他心中充满了勇气和希望。
这个冬天,很冷,但也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