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小小的风波,如同湖面投下的一粒石子,涟漪散去后,并未在金饰村和空山庄园留下太多痕迹,却在苏亦承和陆文生心中,催生了一些更为沉静的东西。
苏亦承开始更加系统地规划庄园的运营。
他不再仅仅依赖于电影带来的名气,而是着手整理空山庄园和金饰村的历史资料、风物传说,请陆文生和村里的老人口述记录,结合自己拍摄的影像,制作成一份份图文并茂的、充满人情味的“导览手册”。
他还联系了相熟的设计师,为庄园设计了一套简约而富有乡土特色的视觉标识,用于客房用品和宣传物料上,让这份“乡土美学”更具质感。
他的这些举措,陆文生都看在眼里。
他不懂那些设计理念和运营策略,但他能感受到苏亦承是在用一种更专业、更持久的方式,来守护和提升这片土地的价值。
他没有干涉,只是在苏亦承需要了解某块地的历史,或者需要协调村民配合时,提供他最坚实的支持。
“后山那片杜鹃花海,听说最早是民国时期,庄园第一任主人特意从外地引种的。”晚饭时,陆文生一边给苏亦承夹菜,一边说起他白天从老陈叔那里听来的轶事。
苏亦承立刻放下筷子,拿出随身的笔记本记下:“这个细节很好,可以加到庄园的故事里。”
两人一个提供着这片土地最原始的肌理和血脉,一个负责梳理、包装和传播,配合得越发天衣无缝。
来访的客人依旧形形色色。
有真心喜爱乡村宁静的都市白领,有对传统建筑感兴趣的文化爱好者,也有单纯想来“打卡”的年轻人。
面对他们,陆文生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式。
他不再像最初那样略带紧张,而是更加从容、坦然。
他会根据客人的兴趣,推荐不同的游览路线;会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分享一些村庄的往事和农事经验;也会在客人提出过“城市化”的要求时,温和而坚定地解释乡村生活的本质。
他的沉稳、真诚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让大多数客人都心生好感,甚至敬意。
苏亦承则完美地扮演了“另一半”的角色。
他时而是在艺术和审美上提供专业见解的“苏导”,时而是陪着客人喝茶聊天、分享电影幕后故事的“亦承”,时而又是在陆文生需要时,默默递上一杯水、一个支持眼神的伴侣。
他们的关系,在来来往往的客人眼中,也从最初的好奇、探究,逐渐变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被欣赏甚至羡慕的“常态”。
有人会在离开时,真诚地对他们说:“你们这样,真好。”
这天傍晚,送走最后一波客人,两人照例在凉亭下小坐。
初夏的晚风带着栀子花的浓香,远处的稻田里蛙声一片。
“今天那对老夫妇,很喜欢你跟他们讲的种稻经。”苏亦承抿着茶,笑着说道。
“他们是从农科所退休的,问得很细。”陆文生语气平和,“能感觉到他们是真懂,也真喜欢土地。”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光滑的石板上。
“有时候觉得,”苏亦承望着天边绚烂的晚霞,语气带着感慨,“我们好像不是在经营一个民宿,而是在搭建一个桥梁,让外面的人能走进来,看看真实的乡村,也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脚下的路。”
陆文生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嗯。以前只想着守住,现在……好像看得更远了些。” 他顿了顿,看向苏亦承,“是因为你。”
不是煽情的告白,只是平静的陈述一个事实。
苏亦承的到来,像一扇打开的窗,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他守护的这份“根”,有了向外延伸、与时代对话的可能。
苏亦承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他伸出手,覆盖在陆文生放在石桌的手背上。
没有言语,只是掌心相贴,感受着彼此的温度和那份在岁月静好中沉淀下来的、坚如磐石的深情。
凉亭下的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家园温暖的轮廓。
他们的生活,依旧围绕着这片土地,日升月落,春种秋收。
但在这些平凡的日常里,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共同的目标和不断成长的灵魂,每一天都充满了扎实的进步和静水流深的幸福。
前路漫漫,但他们知道,只要携手,便能将这份由爱与回归谱写的篇章,书写得更加丰厚,更加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