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省长的明确支持,给了叶凡推进新机制的底气。他深知,要破除“执行折扣”,光靠内部督查和上级施压远远不够,必须引入外部视角,建立客观的“量尺”,让执行效果变得可衡量、可比较、可追责。
他带领政策研究组,联合省统计局、省工商联以及几家信誉良好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方案设计。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套 《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和与之配套的 《<规定>落实第三方评估机制》。
这项工作极其复杂且敏感。指标如何设定,才能既全面反映《规定》的核心要求,又避免过于理想化或容易被数据造假所蒙蔽?第三方机构如何遴选,才能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评估结果如何运用,才能既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又不会引发新的形式主义或恶性竞争?
叶凡几乎住在了办公室,与专家们反复研讨、论证。他坚持几个核心原则:
第一,企业感受至上。指标权重必须向企业满意度、获得感倾斜,大量引入企业问卷调查和暗访评估。
第二,突出《规定》核心。重点评估“非禁即入”、“公平竞争审查”、“破除隐性壁垒”等关键条款的落地情况。
第三,注重可比性。指标体系要能让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放在同一尺度下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第四,强化结果运用。评估结果要与各地、各部门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甚至干部使用适度挂钩,真正形成激励约束。
与此同时,针对各地层出不穷的“实施细则”,叶凡推动建立了 《涉企政策文件备案审查办法》。要求各地、各部门出台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实施细则”前,必须报送专班办公室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其符合《规定》精神和公平竞争原则。这等于是在政策出台的源头设置了一道“防火墙”。
这两项机制的设计方案,再次经历了激烈的讨论和修改。一些地市担心“尺子”太硬会暴露自己的短板,一些部门则质疑第三方评估的“客观性”和备案审查是否“干涉了地方和部门自主权”。
叶凡顶住压力,在魏省长的坚定支持下,最终将方案推动上会并通过。
《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率先启动。首批选取了部分地市和省直部门进行试点评估。由第三方机构组成的评估组,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和访谈提纲,悄然深入企业、政务大厅、产业园区。
评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地方提前“布置”,引导企业“说好话”;有的部门在提供数据时遮遮掩掩,避重就轻。但第三方机构经验丰富,通过交叉验证、随机抽样、匿名访谈等方式,努力穿透迷雾,接近真相。
几个月后,第一份试点评估报告出炉。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清晰地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在落实《规定》上的巨大差异。有的地方真抓实干,企业获得感明显提升;有的地方则流于形式,“折扣”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了新的变相壁垒。
报告被直接呈报给魏省长和省委相关领导。领导们对报告中揭示的问题高度重视,尤其对几个落实不力的地市和部门提出了严肃批评。
评估结果如同一面镜子,让那些试图“打折扣”者无所遁形。之前还心存侥幸的一些地方和部门,立刻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纷纷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整改措施,主动与专班对接,寻求指导。
而《涉企政策文件备案审查办法》也初显锋芒。专班办公室会同司法厅、市场监管局,对报送来的几十份“实施细则”进行了集中审查,果然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细则增设了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有的在资质认定上设置了歧视性条款,有的甚至试图通过“备案”之名行“审批”之实。
对这些问题文件,专班毫不客气地亮起“红灯”,发出《审查意见书》,要求制定单位限期修改,甚至直接建议废止。几个回合下来,各地、各部门在制定涉企政策时明显更加谨慎,报送备案的文件质量也有所提升。
看着初步建立的“量尺”开始发挥作用,叶凡感到一丝欣慰。但这欣慰同样是沉重的。因为他知道,建立“量尺”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这把“尺”本身精准、公正,并且被持续、有效地使用,是更大的挑战。
第三方评估是否会因熟稔而流于形式?备案审查是否会因事务繁杂而有所疏漏?评估和审查结果,是否能真正转化为推动改革的持续动力,而非一阵风后的沉寂?
晚上,他独自在办公室,翻阅着最新的评估报告和审查意见书。窗外,城市的灯火如同繁星。
他意识到,自己现在所做的,是在试图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安装“校准仪”和“纠偏器”。这是一个极其精细且需要持久耐力的工作。
他拿起笔,在一份需要重点跟踪的评估报告上做了标注,然后走到那面问题墙前。
最初写下的“警惕折扣”四个字依然醒目。而在其下方,他缓缓添上了两个新的词语:
“量尺已立,
贵在恒久。”
尺子已经握在手中,但衡量与矫正之路,依然漫长。他必须像一名恪尽职守的度量衡官,时刻守护着这把尺的精准与公正,确保它能量出真实的差距,量出改革的方向,直至公平竞争的规则精神,真正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