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抵抗”的暗流让叶凡意识到,仅仅依靠个案突破和领导权威,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局面。要想让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常态,而非一阵风式的运动,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将改革的成果制度化、长效化。
他将政策研究组的工作重心,从逐个啃“硬骨头”,转向了建章立制。他召集全组骨干,并邀请了省司法厅、市场监管局、发改委等核心部门的法规处负责人,成立了一个小型的“规则起草小组”。
他们的目标,是制定一份具有约束力的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破除隐性壁垒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这份《规定》,要将之前内参和专班工作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以及被实践证明有效的解决措施,上升为全省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文件。
起草过程,无异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个条款的拟定,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利益的博弈。
当草案中明确提出“全面清理废除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涉企审批、备案、登记、认证等事项”时,多个手握审批权的部门坐不住了,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关切”,强调某些事项的“必要性”和“历史合理性”。
当条款要求“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企业加入协会、商会并收取会费,严禁利用行政权力指定中介服务”时,一些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如同被踩了尾巴,四处活动,试图游说删除或弱化相关表述。
最激烈的争议,集中在“建立并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文件进行审查,防止排除、限制竞争”这一条上。
这意味着,各部门、各地市在出台任何可能影响市场公平的政策前,都必须先过“公平竞争”这一关!这等于是在政府内部设立了一个“裁判”,极大地限制了各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触动了最深层的权力奶酪。
反对的声音异常强大。有的部门质疑审查标准的科学性,有的担心影响政策出台效率,更有甚者,隐晦地提出这是“研究室在扩权”。
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叶凡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和坚持。他亲自参与每一次争论,引经据典,用大量因缺乏公平竞争审查而导致市场扭曲、企业受损的案例,驳斥各种反对理由。
“效率?牺牲公平的效率是虚假的效率,是不可持续的效率!”
“扩权?研究室的权力来自省委省政府的授权,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确保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保驾护航!”
“如果连自己制定的政策都不敢接受公平性的检验,那这样的政策,其出发点就值得怀疑!”
他的发言掷地有声,寸步不让。他知道,这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核心,一旦退缩,整个《规定》的根基就将动摇。他频繁地向魏省长和专班领导小组汇报起草进展和遇到的阻力,争取最高层的支持。
魏省长的态度明确而坚决,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他当着几位提出异议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面,对叶凡说:“叶凡同志,你们起草小组要顶住压力,《规定》的核心条款,尤其是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必须坚持!改革就是要动真格,不能只刮风不下雨。谁要是觉得自己的权力被约束了,不舒服了,那就说明改革改对了地方!”
最高层的定调,如同尚方宝剑,瞬间压制住了大部分公开的反对声音。
经过数十轮的修改、磋商、博弈,《规定》的征求意见稿终于成型。它条文简洁,但锋芒内敛,如同一把精心锻造的锁,旨在锁住那些肆意妄为的权力,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松绑。
草案印发全省征求意见的当天晚上,叶凡独自留在办公室。他拿着那份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文稿,走到窗前。窗外,城市灯火璀璨,一片繁华景象。
他知道,这份《规定》一旦正式出台,将意味着一种全新游戏规则的建立。它或许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武器,一把衡量政府行为是否越界的标尺。
这将是他在这座“象牙塔”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之一——不是通过个人的权力运作,而是通过参与制定规则本身。
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定规”只是开始。规则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执行过程中,还会遇到数不清的“擦边球”、“土政策”和阳奉阴违。
旧的格局绝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更大的反弹,或许就在前方。
他轻轻摩挲着手中的文稿,目光穿透夜色,坚定而深远。
规矩已定,接下来,便是看这新的规矩,能否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生根发芽,破土而出。而他,将继续是那个坚定的守望者和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