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园中园”垄断问题的初步解决,像一颗投入官场湖面的重磅炸弹,其“余波”迅速向四面八方扩散。
省自然资源厅和市场监管局的联合督导报告,以及清源市被迫提交的、承诺限期开放配套市场的整改方案,被叶凡整理后,作为专班的首个重要战报,报送给了魏省长和专班全体领导。
战报得到了魏省长的亲笔批示:“专班初战告捷,意义重大。要以此为契机,坚定信心,总结经验,扩大战果。” 这份批示被迅速传达,如同给整个专班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叶凡的声望在特定圈层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赞誉与光环之下,冰冷的“余波”也开始悄然涌动。
第一个感受到寒意的,是叶凡自己。他陆续接到了一些来自不同渠道、语焉不详的“提醒”。
有过去在办公厅的老领导,委婉地告诫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有在酒桌上认识的其他地市领导,半开玩笑地说“叶组长现在可是手握尚方宝剑,我们这些小地方可得小心伺候”;
甚至有一位与他私交尚可的学者,在讨论学术问题时,也不无担忧地提醒他,改革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让他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这些声音,像初冬的冷风,无孔不入,提醒着他高处不胜寒。
更直接的“余波”,体现在了专班的日常工作中。第二批“硬骨头”问题清单下发后,各部门的反馈虽然依旧迅速,但叶凡能敏锐地察觉到,那种隐藏在客气背后的抵触情绪更浓了。
汇报材料写得更加四平八稳,困难摆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却提得更少。一种无形的、消极的抵抗情绪,似乎在暗中滋长。他们不敢公开对抗专班的权威,却在用官僚体系最擅长的方式——拖延、敷衍、制造新的“困难”——来消耗改革的动能。
这天,叶凡正在审阅一份关于推动“跨部门综合监管”的试点方案,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进来的是从省财政厅抽调来专班的一位副处长,姓钱,平时工作还算配合。
“叶组长,有个情况想跟您汇报一下。”钱处长脸上带着惯常的笑容,但眼神有些闪烁。
“钱处,请讲。”叶凡放下手中的笔。
“是关于清源市那边……”钱处长压低了些声音,“他们报上来的那个整改方案,在具体执行上,可能……可能会遇到一些实际的资金问题。”
叶凡眉头微皱:“资金问题?方案里不是明确了由开发区管委会和企业共同承担改造和整合成本吗?”
“是,原则上是这样。”钱处长搓了搓手,“但是,清源市财政那边反馈,今年的预算比较紧张,用于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专项资金额度有限。而那边龙头企业,也抱怨说打破原有配套体系会增加他们的运营成本,短期内可能影响效益和……税收贡献。他们希望,省里能不能在专项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或者过渡期支持?”
叶凡听着,心里冷笑。这是典型的“软抵抗”升级版!用“资金困难”和“影响税收”来绑架上级,试图让省里为他们的既得利益买单,或者至少延缓改革进程。如果专班开了这个口子,那么以后每个地方、每个部门都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讨价还价,改革就将陷入无休止的扯皮和资源争夺之中。
“钱处长,”叶凡的目光锐利起来,语气却依旧平稳,“专班的职责是破除壁垒,优化环境,不是‘扶贫’,更不是为垄断行为提供补偿。清源市财政紧张,可以自己想办法调剂;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应该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参与公平竞争来消化。如果因为打破垄断就活不下去,那恰恰说明它本身就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这个口子,不能开。”
他的话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钱处长的笑容僵在脸上,有些尴尬地点了点头:“是,是,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就是把下面的困难跟您反映一下。”
“困难可以反映,但原则必须坚持。”叶凡站起身,走到那张问题清单前,指着“Gt-008”后面标注的“已初步解决,待验收”字样,“请转告清源市,专班后续会组织对整改效果的‘回头看’和第三方评估。如果发现整改不到位,或者搞变通、打折扣,省里会启动问责程序。”
“是,我一定把话带到。”钱处长讪讪地离开了。
看着关上的门,叶凡缓缓坐回椅子上,感到一阵疲惫。这“余波”比他预想的更为缠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而这种打着“反映困难”旗号的软性抵抗,更是消耗心力的泥潭。
他知道,自己不能有丝毫退缩。一旦表现出犹豫或妥协,那些在暗中观望的力量就会一拥而上,将刚刚打开的突破口重新堵死。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研究组的同事:“通知下去,半小时后开个短会。我们梳理一下,在推动后续问题时,如何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软抵抗’策略,要制定更明确、更刚性的验收标准和问责机制。”
他必须将这场改革推向深入,用更完善的制度和更坚定的执行力,去对抗这无处不在的“余波”。
窗外,天色阴沉,似乎酝酿着一场冬雨。
叶凡知道,官场上的“风雨”,从来不会停歇。他所能做的,便是在这风雨中,筑起更坚固的堤坝,守护那来之不易的改革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