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会的方案报送上去后,如同石沉大海,一连十几天没有回音。
省委大院依旧按部就班地运转,仿佛那份试图撬动深层利益的方案从未存在过。但这种平静,反而让叶凡感到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他照常主持处内工作,推进其他研究课题,但眼角余光始终留意着来自省委办公厅和魏省长秘书那边的任何风吹草动。他知道,在高层,任何重大的决策都需要时间酝酿、权衡,甚至博弈。
这天下午,他接到王明主任从省政府办公厅打来的电话。自从他调任省委研究室后,与王主任的直接联系少了许多,这通突如其来的电话,让叶凡有些意外。
“叶凡,最近在研究室干得风生水起啊。”王主任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惯常的笑意,但叶凡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丝不同于以往的微妙语气。
“王主任您过奖了,都是组织培养,还在努力学习适应。”叶凡谨慎地回应。
“嗯,谦虚是好事。”王主任话锋一转,像是随口提起,“听说你们搞了个关于‘利益藩篱’的研讨会方案,动静不小嘛。”
叶凡心里一紧,知道正题来了。“是,研究室领导安排的任务,我们只是做了些基础工作。”
“年轻人有想法,有闯劲,是好事。”王主任的语气依旧平和,但接下来的话却让叶凡脊背微微发凉,
“不过啊,叶凡,你要记住,无论在哪个岗位,做事都不能只凭一腔热血。省里的情况复杂,很多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候,步子迈得太大,太快,未必是好事,反而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
这已经不是提醒,而是近乎明确的警告了!王主任在暗示他,那份方案过于激进,可能触碰了某些不该触碰的底线,或者得罪了某些不该得罪的人。
“主任,您的教诲我记下了。”叶凡稳住心神,语气诚恳,“我们研究室的初衷,是为省委决策提供参考,绝无冒进之意。方案的具体内容,也都是经过研究室领导严格把关的。”
他把研究室领导抬出来,既表明了态度,也巧妙地说明了这不是他个人行为。
“呵呵,我知道,我知道。”王主任在电话那头笑了笑,似乎不以为意,“你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提醒你一句。在省委那边,不比在办公厅,人际关系更复杂,说话做事,更要懂得瞻前顾后,把握好分寸。有些议题,敏感性很高,参与讨论的各方,背景也深,不是你这个级别的干部能够轻易驾驭的。别到时候,问题没解决,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搭进去”三个字,王主任说得轻描淡写,却像一把小锤,重重敲在叶凡的心上。
“谢谢主任提醒,我一定时刻谨记,谨慎行事。”叶凡的声音依旧平稳,但握着话筒的手,指节有些发白。
“嗯,明白就好。好好干吧。”王主任说完,便挂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的忙音,叶凡缓缓放下听筒,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动弹。窗外阳光明媚,他却感到一股寒意从心底蔓延开来。
王主任这通电话,是一个信号。它意味着,他推动的这次研讨会,已经引起了某些实权人物的不快,甚至警惕。这种不快,通过他曾经的老领导,以一种“关心”和“提醒”的方式,传递到了他这里。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敲打”。不直接否定你的工作,而是告诉你其中的“风险”和“复杂性”,让你知难而退,或者至少,学会“懂事”。
他想起了魏省长那双锐利的眼睛和“可以考虑”四个字。高层的态度似乎暧昧不明。是支持改革,但需要控制节奏和风险?还是本身就存在分歧,他的方案成了某种试探的棋子?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不再是简单的部门利益之争,而是涉及更高层面的权力平衡和路线分歧。他这只小卒子,被无形的手推过了河,现在,来自河对岸的压力,正清晰地传递过来。
接下来的几天,叶凡变得更加沉默。他依旧高效地处理着日常工作,但关于研讨会方案,他不再主动提及,仿佛那件事从未发生过。他在观察,在等待。
他发现,之前那些试图通过他“斟酌”议题的试探电话,也悄然消失了。似乎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进入了静默期,等待着最终的决定,或者,等待着看他这个“不懂事”的年轻处长,如何收场。
这种寂静,比之前的喧嚣更让人窒息。
晚上,他独自在办公室加班,看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第一次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产生了一丝深刻的怀疑。
坚持原则,触碰利益,真的有用吗?还是最终只会像王主任暗示的那样,成为一个不自量力、被轻易“搭进去”的牺牲品?
他想起了唐若雪在地铁口那句“我会看着的,叶凡。看着你,会走到哪里。”
他现在走到了哪里?似乎走进了一个无形的囚笼,四周是高墙,头顶是看不见的网。
他关掉电脑,靠在椅背上,疲惫地闭上眼睛。
“敲打”之后,是选择退缩,还是继续前行?
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这一次的抉择,或许将真正定义他在这座“象牙塔”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