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省长的“可以考虑”,在官僚体系的语言里,几乎等同于“立刻执行”。叶凡不敢有丝毫怠慢,回到研究室后,立刻向主任做了详细汇报。
主任听闻魏省长的态度,精神大振,亲自督战,要求综合研究协调处全力以赴,尽快拿出专题研讨会的初步方案。
接下来的几天,叶凡带领全处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拟定研讨议题、筛选参会名单、设计讨论流程、准备背景材料……每一个环节都需反复推敲。
议题要足够尖锐,能戳中痛点,但又不能过于敏感,导致会议无法进行;名单要兼具代表性和权威性,既要请来能拍板的部门一把手,也要有敢说话的学者和企业家。
在这个过程中,叶凡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正被卷入一个更大的旋涡中心。
第一个找上门的是发改委的孙副科长,这次他的语气不再是之前的公事公办,而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和试探。
“叶处长,听说……省里可能要就那个‘藩篱’的议题开个会?”孙副科长在电话里小心翼翼地问。
“孙科消息很灵通嘛。”叶凡不置可否,语气平淡,“研究室确实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安排还要等上面定。”
“是是是,”孙副科长连忙附和,随即话锋一转,“叶处,咱们也是老交情了。有些情况,可能我们之前的书面反馈说得不够清楚。您看,能不能在拟定议题和名单的时候,稍微……斟酌一下?有些话题太敏感,公开讨论恐怕……”
叶凡听出了对方的潜台词——希望他能“高抬贵手”,在方案中弱化对发改委的针对性。
“孙科放心,”叶凡打断了他,语气温和却带着距离,“研究室做事,一切以服务省委决策为中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我们会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拿出一个最有利于问题探讨和解决的方案。”
挂了电话,叶凡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这种私下里的“沟通”和“打招呼”,他太熟悉了。这只是开始。
果然,随后几天,类似的电话和“偶遇”接踵而至。有来自工信厅的老朋友,委婉地表示他们近期工作亮点很多,希望能“多汇报成绩”;
有相熟的学者,暗示自己近期有重要研究成果,非常适合在高层会议上展示;
甚至有一位之前仅在饭局上有过一面之缘的国企老总,也辗转托人递话,希望能“列席聆听,学习精神”。
这些无形的触手,从四面八方伸来,试图影响、扭曲甚至掌控这次即将到来的研讨会的方向和基调。他们不在乎问题本身,只在乎自己的部门利益、学术地位或个人形象,是否会在这场高规格的会议上受到挑战。
叶凡感觉自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旋涡边缘,脚下是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水面。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卷入其中,失去独立性和方向。
压力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在一次研究室内部讨论方案的小会上,一位资历颇老的副巡视员就提出了不同意见。
“叶凡啊,年轻人有冲劲是好的。”老同志端着保温杯,语重心长,“但是,搞这种研讨会,火药味不能太浓。把各部门一把手请来,当面锣对面鼓地争论,万一吵起来,场面失控,谁负责?我看,议题还是应该更宏观一些,多谈成绩,少谈问题,重在凝聚共识嘛。”
这是一种典型的“维稳”思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叶凡耐心听完,然后平静地回应:“陈巡视,您说得有道理,稳定很重要。但是,魏省长点名要讨论‘利益藩篱’,如果我们都回避矛盾,只谈成绩,那这个会就失去了意义。研究室的价值,就在于敢于直面真问题。至于场面,我相信在座的领导都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修养。我们把规则定好,把材料备足,剩下的,就是真诚地交换意见。”
他的态度不卑不亢,既尊重了老同志,又坚定地扞卫了方案的初衷。主任最终拍板,支持了叶凡的思路。
经过连续几个昼夜的奋战,一份详实、尖锐且操作性极强的《关于召开“破除发展中利益藩篱”专题研讨会的初步方案》终于摆在了魏省长的案头。
方案送上去,又是新一轮的等待。但这一次,叶凡的心境与之前等待报告批示时截然不同。他少了几分忐忑,多了几分沉稳。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在旋涡中保持了航向,接下来,就是等待更高层面的决断。
他知道,无论这个研讨会最终是否召开,以何种形式召开,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都已经在这场围绕“利益藩篱”的无声较量中,投下了至关重要的一子,并且清晰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旋涡依旧在旋转,力量在暗处角力。
而叶凡,正站在旋涡的中心,努力保持着平衡,等待着那最终决定水流方向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