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私访”结束后的第二天,叶凡将整理好的调研报告送到了魏省长的办公桌上。报告客观记录了所见所闻,既肯定了改革成效,也重点反映了基层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政策执行的“温差”问题,并附上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魏省长看得很快,看完后,将报告放在一边,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目光落在叶凡身上,没有立刻评价报告内容,而是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
“这次下去,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叶凡心里早有准备。他知道,以魏省长的洞察力,绝不会仅仅满足于纸面上的报告。他沉吟片刻,选择了最真实,也最触及内心的感受来回答:
“省长,感触最深的有两点。第一是‘距离’。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制定的政策,与基层执行、群众感受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距离。这种距离,往往会导致政策效果打折扣,甚至产生偏差。第二是……具体的人的困境。”
他想到了那个在老农身边焦急的小禾,想到了苏晚晴平静化解冲突的身影,“法律条文和宏观政策是冰冷的,但每一个来到法院、来到政府门口的群众,他们面对的,都是具体而微、甚至关乎身家性命的难题。”
他没有提唐若雪,也没有提苏晚晴,只提炼了最核心的感受。
魏省长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过了一会儿,才缓缓说道:
“感觉到距离,是好事。说明你还没有完全被这间办公室同化,眼睛还能看到外面。”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
“但是叶凡,你要明白,看到问题只是第一步。如何在这间办公室里,运用好手中的资源和规则,去缩短这种距离,去解决那些具体的人的困境,才是关键。这比你在下面跑断腿,帮一两个人解决问题,要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这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叶凡心上。魏省长一眼就看穿了他内心那点因为“无力直接帮助”而产生的失落和彷徨,并直接指出了他位置的优势和责任。
“我明白,省长。”叶凡心悦诚服地点头。
“这份报告不错,问题抓得准。”魏省长终于将话题拉回报告本身,“有些情况,确实需要引起重视。你把这些点,融入到下一步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督察的工作方案里去,要突出解决‘最后一公里’和隐形壁垒的问题。”
“是,我马上着手完善方案。”
“还有,”魏省长拿起一份其他文件,似乎随口一提,“听说你和高院那个年轻的苏庭长是同学?”
叶凡心中猛地一跳,稳住心神回答:“是,大学同学。昨天在法院碰巧遇到了。”
“嗯,年轻有为。”魏省长评价了一句,便不再多说,低头开始批阅文件,“去忙吧。”
叶凡退出办公室,后背惊出一层细汗。魏省长竟然连他和苏晚晴是同学都知道!是巧合,还是……一种无声的提醒?提醒他注意界限,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
他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恐怕都在某种无形的注视之下。这次“下沉”调研,或许在魏省长看来,不仅是一次工作尝试,也是对他本人心性的一次观察和考验。
他回到座位,深吸一口气,将杂念抛开,开始着手完善督察方案。魏省长说得对,与其纠结于无法直接帮助个别人的无力感,不如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位置和资源,从制度层面、政策执行层面,去创造更普惠的公平和效率。
他将调研中看到的“立案难”、“执行慢”、“政策空转”等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督察要点和整改要求,融入到方案之中。这个过程,让他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既直面真实问题,又不脱离自身职责。
几天后,方案经过魏省长审定,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的形式下发,一场针对营商环境突出问题的专项督察在全省范围内拉开帷幕。
也就在同一天,叶凡收到了苏晚晴发来的一条短信,内容很简单:
“调研报告很有力度,希望能推动改变。另,若雪河口村案,已立案。安好,勿念。”
短信言简意赅,却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苏晚晴显然知道了他的调研,并且认可他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她告诉他,唐若雪的努力没有白费,河口村的案子终于立上了案。最后那句“安好,勿念”,既是报平安,也像是一种朋友间的宽慰和理解。
叶凡看着短信,久久没有回复。
他知道,苏晚晴和唐若雪,都在用她们的方式,在各自的战线上努力着。而他,也有了他的战场和武器。
这次“汇报之外”的对话和后续,让叶凡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仅仅将自己视为一个处理文电、安排行程的秘书,而是开始更主动地思考,如何利用这个特殊位置,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能缩短“距离”的事情。
那条通往塔尖的路,似乎因为这次塔外的窥见,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重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方向感。
微澜已起,静待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