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省长的首肯让叶凡的行动迅速了起来。他精心设计了一条线路:省城高新区几家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个传统的商贸批发市场,以及——他特意加上的——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和执行局。
他没有通知任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只带了办公厅一位负责记录的年轻干部小陈,开了一辆普通的公务车,悄然出发。
第一站是高新区。他们随机走访了几家企业在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事窗口,以咨询业务的名义,亲身感受审批流程和效率。随后又找到两家规模不大的科技公司,自称是某商学院的研究员,进行“营商环境匿名访谈”。
大部分企业对近年来的“放管服”改革给予了肯定,但也抱怨融资难、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存在梗阻,以及某些隐形门槛。
叶凡认真听着,记录着,这些声音与他平时在汇报材料中看到的、在正式会议上听到的,确实存在微妙的差异。材料里的成绩是提炼过的,而这里的抱怨则更具体、更鲜活。
下午,他们来到了省高院。没有惊动院领导,叶凡和小陈直接走进了诉讼服务中心。大厅里人来人往,气氛嘈杂而压抑。取号机前排着长队,咨询窗口前挤满了面带焦虑的民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焦灼。
叶凡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观察着这一切。他看到有老人因为不懂流程而被不耐烦地呵斥,看到有小企业主拿着厚厚的材料因为一个形式要件不符而被退回,看到有申请执行人一遍遍询问进度却得不到明确答复……
苏晚晴在座谈会上描述的“司法保障营商环境”的宏大图景,在这里被分解成了无数个具体而微的、甚至有些狼狈的日常。
这与他在省委大院那种秩序井然、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截然不同。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熟悉的身影闯入了他的视线。一个穿着“萤火”公益中心标志性浅绿色马甲的年轻女孩,正陪着一位衣衫褴褛、神情激动的老农,在立案窗口前焦急地比划着,似乎在争论什么。
叶凡认出来,那是唐若雪团队里的一个实习生,叫小禾。
他的心猛地一跳。唐若雪的人怎么会在这里?是河口村的案子遇到立案困难了?
他下意识地想站起身过去,但立刻克制住了。他的身份不允许他在这里公开介入任何具体案件。
他示意小陈留意一下那边的情况,自己则继续不动声色地观察。只见小禾和窗口工作人员沟通了许久,似乎并未取得进展,老农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声音也大了起来,引来周围人的侧目。窗口后的工作人员脸色不豫,似乎准备叫法警。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的女声响起:“怎么回事?”
叶凡循声望去,只见苏晚晴不知何时出现在了诉讼大厅,她显然是从内部办公区出来的,没有穿法官袍,只是一身简单的职业装。
她走到窗口前,先是安抚了一下老农的情绪,然后仔细听取小禾和窗口工作人员的陈述。
叶凡离得有些远,听不清具体内容,但能看到苏晚晴眉头微蹙,随后对窗口工作人员低声交代了几句,又对小禾和老农说了些什么。
很快,老农的情绪平复下来,小禾也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苏晚晴甚至还亲自指引他们去了旁边的一个专门接待室。
一场潜在的冲突,被她悄然化解。
叶凡远远地看着苏晚晴干练而温和地处理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苏晚晴在她的战场上,用她的方式和权力(哪怕是微小的),实实在在地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连接着法条与人间烟火。而自己,却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隐匿在角落。
苏晚晴似乎感觉到了什么,目光向叶凡这个方向扫了过来。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苏晚晴的眼神里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了平静,对他微微颔首,便转身离开了大厅,仿佛只是处理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叶凡坐在原地,心中波澜起伏。这次“下沉”走访,像在他密闭的世界里打开了一扇窗。他看到了政策光鲜背后的褶皱,看到了司法宏旨下的具体困境,也看到了昔日同窗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与担当。
而他自己呢?他制定的规则、他影响的决策,最终是否能顺畅地流淌到这片嘈杂而真实的大厅,是否能温暖那个焦急的老农和那个奔波的小禾?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座他奋力攀爬的“象牙塔”,与塔外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怎样巨大的张力。塔内的运筹帷幄,与塔外的具体悲欢,仿佛是两个次元。
回去的车上,叶凡一直沉默着。小陈谨慎地整理着今天的记录,不敢打扰。
“小陈,”叶凡突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你觉得,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真相吗?”
小陈愣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回答:“叶秘书,我觉得……至少是真相的一部分吧。可能不那么完美,但很真实。”
是啊,真实。叶凡闭上眼。
这真实的“微澜”,能否在他心底,最终掀起改变航向的巨浪?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有些东西,一旦看见,就无法再假装视而不见了。这座象牙塔,似乎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让他感到绝对的安稳与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