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将省政府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家颇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刊发长篇调查报道,直指省内在推进某项重点民生工程过程中,存在“一刀切”、损害部分群众利益的问题。
报道细节翔实,情感充沛,配发了多张颇具冲击力的现场照片和采访对象的哭诉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引爆舆论,批评和质疑声浪汹涌而至。
省长作出严厉批示,要求立即彻查,妥善处置,回应社会关切。牵头负责这项工作的分管副省长压力巨大,办公厅更是首当其冲,需要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协调应对、准备材料。
王主任被紧急召去参加省领导的协调会,回来后脸色铁青,立刻召集综合一处全体人员开紧急会议。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火烧眉毛了!”王主任语气急促,前所未有的严肃,
“现在外面舆情沸腾,领导拍了桌子!我们办公厅必须第一时间拿出准确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准备好对外发布的口径!这是政治任务,不能有任何闪失!”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处理不好,不仅影响省里形象,更可能波及无数人的前程。
王主任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叶凡身上:“叶凡!你对政策熟悉,反应也快。你牵头,立刻组织力量,做三件事:第一,以最快速度核实媒体报道的核心问题,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有多少群众受影响,影响程度如何;第二,搜集整理国家层面和兄弟省份在类似问题上的政策规定和处置经验;第三,基于前两点,草拟一个初步的处置建议和舆情应对口径,要快,要准,要经得起推敲!”
“是!王主任,我立刻落实!”叶凡站起身,没有任何犹豫。他知道,这是信任,更是千斤重担。风暴眼中,容不得半点退缩和差错。
他立刻进入状态,像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核心,开始分配任务。他让老张负责联系相关业务厅局和事发地市政府,要求他们限期报送最准确的情况和数据;让小赵和另一名年轻干部紧盯网络舆情动态,每小时汇总一次最新变化;他自己则一头扎进政策法规和过往案例中,寻找依据和参考。
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急促的脚步声此起彼伏,气氛紧张得如同战场。叶凡穿梭其间,时而接听来自地市的询问电话,语气沉稳地要求对方“报实数、讲真话”;时而与老张低声讨论核实情况的细节;时而又回到电脑前,快速梳理着搜集到的海量信息。
他大脑高速运转,将纷繁复杂的信息去伪存真,抽丝剥茧。他发现,媒体的报道虽有夸大和情绪化之处,但反映的核心问题确实存在,基层在执行过程中的确存在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情况,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合法权益。
核实情况、政策依据在几个小时内迅速汇总到他这里。他没有时间犹豫,必须立刻做出判断,形成初步建议。
他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建议报告必须直面问题,不能回避矛盾,但要把握好度,既要指出问题所在,也要体谅基层执行的难处,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舆情回应口径则要更加谨慎,既要体现省里重视和解决问题的诚意,又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死。
他写道:“……建议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赴实地督导,叫停不当做法,对已造成的损害进行评估和弥补,并据此完善相关政策实施细则,确保民生工程真正惠及于民……”在舆情口径部分,他强调了“高度重视、全面核查、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
当他把这份凝聚了处里众人心血、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初步报告送到王主任办公室时,已是深夜。王主任快速翻阅着,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些。
“思路清晰,抓住了关键,应对措施也基本可行。”王主任放下报告,看着眼前这个眼中布满血丝却依旧保持冷静的年轻人,语气缓和了些,“叶凡,这次反应很快,辛苦了。报告我马上看,修改后立刻报省领导。你们继续盯着,随时准备补充。”
“是!”叶凡松了口气,知道最关键的第一关算是过了。
后续的两天,叶凡几乎不眠不休,全程跟进此事。他参与起草了给省领导的多次汇报材料,协助协调专项工作组的组建和派出,密切关注着实地处置的进展和舆情的演变。
风暴逐渐平息。省里果断的处理态度和相对透明的应对方式,最终赢得了舆论的理解,事态得以控制。在一次总结会上,王主任特意表扬了综合一处,尤其是叶凡在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
经此一役,叶凡在办公厅内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展现出的在高压下的冷静、快速理清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精准的政策把握,给包括王主任在内的众多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站在风暴眼的中心,亲身参与处置的全过程,叶凡的感受却远比外界的赞誉复杂。他看到了权力在应对危机时的强大动员力和执行力,也看到了基层在面对上级压力和复杂现实时的无奈与变形。他推动了对受损群众利益的弥补,但也深知,这种“弥补”往往是在付出代价之后。
他帮助平息了一场风暴,但风暴过后,那些被损害的信任和被冲击的秩序,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修复。
深夜,他终于能回到清冷的公寓。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他却毫无睡意。他站在窗前,看着城市沉睡的轮廓。
这一次,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事态走向的推动者之一。他运用了自己的能力和位置,做成了些事情,或许也阻止了更坏情况的发生。
但这种“做成”的背后,是他对这套权力运行规则更深刻的领悟和更娴熟的运用。他离那个曾经怀抱纯粹法治理想的自己,似乎又远了一步。
风暴眼中,他站稳了,并且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但这声音,是否也已被风暴所改变?
他不知道答案。
他只看到,窗外的夜色,浓重如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