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知意看着萧砚,心中正思量着当下的局势,这时云娘匆匆跑来,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江知意听完云娘的话,心中思量着西街李婆子孙子的病情,眉头微蹙。
她将手中药材仔细整理好,放入竹篮,随后便与云娘一同往东院方向走去。一路上细雨如丝,青石板路泛着湿光,她的脚步也不由得加快了些。
云娘推开门时,江知意正仔细整理着竹篮里的香囊,将每个香囊都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药粉分布均匀。她手中的针线穿梭,很快将最后一个香囊的开口缝好,动作娴熟而利落。
“姑娘,东院那边都搭好了,就等你过去。”云娘喘着气,“小满带着人把熏条全挂上了,沈老先生也来了,站在门口没进去。”
江知意笑了笑,起身拍了拍衣摆。外头天色灰蒙,细雨不停,檐下水珠连成线往下砸。她抓起油纸伞撑开,拎起边上装满香囊的竹篮就往外走。
路上行人不少,都往城东挤。有人披着蓑衣,有人用斗笠遮头,怀里还抱着孩子。见她过来,人群自动让出一条道。
“江大夫!我娃昨儿咳了一夜,您给看看吧!”一个妇人挤上前,怀里孩子脸烧得通红。
江知意放下篮子,伸手探了探额头,又掀开眼皮看了看眼白,从袖中取出一粒小药丸:“含着,别咽,半个时辰后若还不退热再来。”
妇人千恩万谢地退下。江知意继续往前走,一路不断有人拦下来求诊,她都随手处置,不拖沓也不多话。
到了东院门口,红绸已经系好,牌匾被一块油布盖着。小满穿着新洗过的青布衫,鼻尖沾了点药灰,看见她立刻跑过来:“师父!人都齐了,就差您一声令下!”
江知意点点头,把竹篮递给他:“先发香囊,每人一个,教他们怎么戴。”
小满应了声,转身组织学徒们分发。云娘则站到台阶上喊了几句,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雨还在下,但没人离开。
江知意走到红绸前,抬手一拉。金漆大字露了出来——“神医阁·东院”,底下一行小字写着“御赐”。
雨水顺着金字流下来,像一道道金线。
她转过身,声音不高,却压过了雨声:“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怕这时候建馆是瞎折腾,怕疫病来了挡不住,怕女子牵头撑不起场面。”
台下一片静默。
“我也怕。”她顿了顿,“但我更怕等病人倒在路上才想起来救人。今天这馆子不是为了热闹开的,是为了救命建的。谁家孩子发烧、老人咳嗽,不用再跑十里路,到这里就能看。”
说到开设基础识字班,江知意想起曾经遇到的一位患者,因为不识字,看不懂药方,险些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神医阁开设的识字班,不仅要教大家认字,更会结合医术,让大家明白药方中的每一味药的含义和作用。这样,百姓们在面对疾病时,也能更加从容。”
除了授业,我们神医阁也会定期进行药材的采购和储备。我会安排专人负责,根据不同季节和常见病症,提前准备好各类药材。同时,我们还会设立一个药材研究小组,对一些珍稀药材进行研究和培育,争取让更多人能用上有效的药物。此外,每月初八我们将举办‘义诊日’,凡贫苦人家皆可免费问诊取药;每年春末夏初,还会组织弟子下乡巡诊,把医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我们会开设基础识字班,帮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听懂药方说明;对于年长体弱者,还将提供上门送药服务。若有孤寡老人或无依孩童患病,神医阁将优先救治,并酌情减免费用。”
她说完三条规矩,江知意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继续说道:“神医阁不仅仅是一个治病的地方,它更是一个传承医道、培养医者的摇篮。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里能走出更多优秀的医者,他们带着救死扶伤的信念,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医术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台下的百姓听得动容,不少人悄悄抹起了眼角。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低声对身旁丈夫说:“这样的大夫,真是活菩萨啊。”男人重重点头,眼中满是敬重。
她说完,从篮子里拿出一只香囊,亲自给旁边一个小男孩戴上:“挂在脖子上,别摘,闻着味儿就不容易染病。”
男孩母亲红着眼眶鞠了一躬。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骚动。几个穿儒衫的人走近,其中一人手里捧着个木匣,高声道:“奉礼部训谕,女子不得主讲席,此乃祖制,请江氏即刻停办授业之事!”
江知意没动,只看向小满:“拿火石来。”
小满愣了下,赶紧从怀里掏出火折子。
她接过,打开木匣,抽出那封劝诫书,当众折了几下,变成一只歪歪扭扭的纸鸢。火折子一点,扔上去,纸页瞬间燃起。
火光映着她的脸,她说:“规矩要是比人命重要,那就烧了吧。”
人群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一阵叫好声。那些儒衫人脸色铁青,却被百姓围住,动弹不得。
有人高喊:“咱们百姓认的是本事,不是出身!”
另一个老农拄着拐杖附和:“我家三代都靠江大夫救命,谁要说她不行,先问问我这把老骨头答不答应!”
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江大夫真是有胆量,有的称赞她做得对,对那些儒衫人的做法嗤之以鼻。
江知意走上高台,站定,银簪在灰暗天光下泛着冷亮的光。
“今天我不讲三从四德,也不背《女诫》。”她扫视全场,“我要讲的是《本草纲目》第一卷,‘序例’里的头一句话——‘药有阴阳配合,四季合宜’。”
她停了一下,声音更沉了些:“我立三条规矩,今后凡入我神医阁者,皆须遵守。”
“第一,不治作恶之人。若明知其害人而仍施救,医者与之同罪。”
“第二,不标榜善良。救人不是积德,是本分。哭天抢地谢恩的场面,我不稀罕。”
台下有人笑了,也有点头的。
“第三……”她目光扫过人群,最后落在那几个想闹事的仆从身上,“谁敢动我医馆的人,伤我徒弟,毁我药方,我就让他知道,什么叫生不如死。”
话音落下,云娘第一个举起手喊:“谨遵师训!”
紧接着,小满跟着喊,学徒们齐声应和,百姓也跟着吼起来。声浪冲破雨幕,震得屋檐水花四溅。
江知意望着台下,看到小满挺直腰板站在队伍最前,看到云娘眼角发红却笑得爽朗,也看到人群后排那个熟悉的身影——沈怀瑾穿着旧青袍,双手拢在袖中,微微点了下头。
她忽然觉得心里那块一直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就在这时,脑中一闪。
【获真心感激,经验值+90】
【解锁“名医记忆碎片·华佗篇”】
【新技能:鬼门十三针·活血通络式】
一股陌生又熟悉的针法脉络瞬间涌入脑海,像是沉睡多年的东西被人轻轻唤醒。她闭了闭眼,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划了几下,仿佛在描摹某种轨迹。
再睁眼时,她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刚才说的这些,只是开始。”她说,“真正的医道,不在庙堂,不在古书,而在你们手里,在每一针、每一药、每一次伸手救人的时候。”
她顿了顿,看向远方。
“我会在这里,每天讲一课。识字的来听,不识字的也来听。会抓药的来学,只会烧饭的也能学。只要你想救人性命,神医阁的大门,永远开着。”
话音刚落,几位年迈的老药师主动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协助教学;两名曾在民间行医多年的稳婆也上前报名,愿做助诊帮手。现场气氛愈发热烈,登记簿上的名字越写越多。
人群再次沸腾。
她走下高台,接过小满递来的另一筐香囊,亲手递给一个拄拐的老汉。老人哆嗦着手接过去,嘴唇动了动,没说出话,只是用力磕了个头。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接过香囊,紧紧握着江知意的手,声音颤抖地说:“江大夫,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有了这香囊,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江知意微笑着回应:“老人家,您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家都要保重身体。”
江知意扶他起来,说了句“使不得”,却被更多人围上来。
萧砚不知何时已站在廊柱旁,手里握着那柄鸦青折扇,静静看着她。她朝他扬了扬下巴,他轻轻点头,嘴角微不可察地翘了一下。
云娘挤到她身边,低声说:“刚才你说第三条规矩的时候,好几个世家派来的人都溜了。”
“溜了好。”江知意哼了一声,“省得日后麻烦。”
她正要说话,忽然瞥见沈怀瑾慢慢走了过来。老头子清了清嗓子,从袖中掏出一份名单,递给她:“这是我记下的,这些年因是女子就被逐出师门的学医人,一共二十七个。有的在乡下行医,有的给人洗衣为生……你若真要开坛授业,她们值得一个机会。”
江知意接过名单,指尖触到纸页边缘有些磨损,显然被翻过很多遍。
她没道谢,只说:“明天就开始写教材。”
沈怀瑾看了她一眼,终于露出一丝笑:“你啊……倒是比我当年胆子大。”
人群仍在喧闹,香囊发放未停,学徒们忙着登记名字。江知意站在院中,雨水打湿了她的鞋面,但她没动。
小满跑过来,举着伞想给她遮雨,被她推开:“你也去忙你的。”
孩子咧嘴一笑,又窜进了人群。
她抬头看了看天,乌云裂开一道缝,一缕阳光斜斜照下来,正好落在“神医阁·东院”的匾额上,金光刺眼。
萧砚走过来,站到她身侧,低声道:“人都到了。”
她问:“什么事?”
他没回答,只是把手里的折扇递给她。扇面朝上,上面压着一张刚送来的密报,边角已被雨水浸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