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少儿文化节开幕当天,晨光刚漫过主场地的草坪,展区就已热闹起来。
当地家庭牵着孩子陆续到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攥着公益赠票,眼神里满是好奇;
中外交流营的孩子早早集合,手里攥着提前做好的树叶乐器,偶尔用手势和简单的外语互打招呼,偶尔低头摆弄乐器,清脆的碰撞声零星散落。
岳川一早就在展区巡查,目光扫过“中国校园角”的枫香树模型,上面又多了几片当地孩子昨晚临时挂上的手绘树叶;
“海外校园角”的手工徽章旁,摆了几个当地孩子带来的小石子摆件,是凌晨有人悄悄放在这儿的;
“共创成果角”的空白画板已被填了大半,不同肤色的小手画的树、花、校园,歪歪扭扭却格外鲜活。
他蹲下身,看着画板上一幅中外孩子合作的画——左边是中国枫香树,右边是西班牙樱花树,中间两只小手牵着,画旁用中英双语写着“我们是朋友”,字迹稚嫩,却透着纯粹的善意。
他没多言语,只是抬手轻轻拂去画板边缘的一点颜料,心里清楚,这种不刻意设计的互动,正是前世同类跨国文化活动最打动人的地方,如今落地在这儿,比任何精心策划的剧情都鲜活。
林野扛着相机在人群里穿梭,镜头没对准任何刻意摆拍的场景,只追着真实的瞬间:当地孩子指着枫香树模型问中国孩子“这树秋天会红吗”,中国孩子急得摆手,又拿起树叶道具比划;
外国孩子把家乡的手工徽章送给当地孩子,对方笑着递回自己画的小画;几个孩子围在共创画板前,抢着用同一支画笔,偶尔闹点小争执,转眼又一起笑着调色。
他特意拍了很多细节特写:沾着颜料的小手、树叶乐器上的细微划痕、画纸上混着的中外文字,这些画面没加任何滤镜,却带着最动人的烟火气,比星娱那些精修的明星宣传照更有传播力。
他心里有数,这类纪实素材,之后不管是发在文化节平台,还是做成叶痕Ip的后续宣传,都会比华丽特效更圈粉。
凌薇在展区里忙前忙后,看到有孩子不小心碰倒了树枝展架,立刻上前帮忙扶起,还笑着递过新的树叶材料,让孩子接着创作;
看到“海外校园角”的照片被风吹乱,她拿出胶带轻轻固定,顺便把当地孩子带来的小石子摆件摆得更整齐;
有当地家长问展区的创作材料能不能带回家,她笑着点头,又多拿了些树叶和画笔递过去,嘴里用简单的英文说“给孩子玩,没关系”。
她没追求展区的绝对整洁,反而觉得孩子留下的颜料痕迹、稍显凌乱的作品,更有手工美育的温度,这和星娱那些一尘不染、满是商业化装饰的展区完全不同,却更能让孩子放松参与。
夏晚晴带着中外孩子在展演后台热身,没搞复杂的发声训练,只是抱着吉他弹起简单的旋律,让孩子们跟着哼唱,偶尔停下来纠正几个发音,语气格外温柔。
有外国孩子记不住中文歌词,她就把歌词画成简单的图案,比如“树”就画片枫树叶,“手”就画只小手,孩子看着图案,很快就记住了;
有中国孩子紧张得攥紧树叶乐器,她轻轻拍着孩子的背,笑着说“不用怕,跟着旋律来就好,哪怕错了也没关系”。
热身间隙,她还带着孩子们玩“旋律接龙”,一个孩子哼一句,下一个接着续,中外孩子混搭着接龙,偶尔跑调,却引得全场笑声不断,原本的紧张感慢慢消散,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自然。
陆哲在展演现场做最后一次音效调试,戴着耳机反复听合唱的收音效果,微调每个麦克风的音量,确保后排观众也能清晰听到孩子们的童声;
他又测试了“声效彩蛋”,当模拟的中国课间铃与外国校园笑声交织响起时,音质干净不突兀,刚好能烘托氛围。
调试间隙,他看到夏晚晴带着孩子们从后台出来,立刻上前确认音乐播放顺序,两人简单交流几句,没有多余的话,却凭着默契敲定了细节。
夏晚晴弹吉他时,他会把伴奏音量调低,突出童声;合唱高潮时,准时触发声效彩蛋。
周曼在主舞台旁对接全球直播团队,看着屏幕上的在线人数不断上涨,从几万涨到几十万,海外网友的弹幕也越来越多,大多是询问展演内容、展区细节的,还有不少人说“期待孩子们的表演,比明星秀更有意义”。
她偶尔抬头看向展区,看到满场的孩子和家长,心里格外踏实——之前星娱那边宣称门票售罄,可她从同行那得知,现场空了不少座位,高价门票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反观这边,免费开放的展区和展演,挤满了真正想感受少儿文化的人,这才是文化节该有的样子。
上午十点,文化节开幕展演正式开始。没有华丽的开场特效,只有中外孩子手持树叶乐器,排着不那么整齐的队伍走上舞台,脸上带着些许紧张,却眼神明亮。
夏晚晴抱着吉他坐在舞台一侧,指尖轻轻拨弦,《小手跨山海》的旋律缓缓响起,她用中文唱主歌,中国孩子跟着哼唱,声音稚嫩却坚定;
副歌部分,外国孩子用母语接唱,虽然发音不算标准,却格外认真,手里的树叶乐器轻轻摇晃,“沙沙”声与旋律交织,格外治愈。
岳川站在舞台侧台,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看着他们从最初的紧张,慢慢放松下来,跟着旋律打节拍,偶尔和身边的外国孩子对视一笑,心里清楚,这就是他想要的展演——没有明星,没有炫技,只有孩子最真实的表达,和跨文化的自然共鸣。
他之前规划展演时,就特意避开了复杂的剧情和舞台设计,只聚焦音乐与互动,就像前世那场爆火的跨国少儿展演,简单却有力量,如今落地在这里,效果比预期更好。
展演中间,“旋律传话筒”环节如期上演。夏晚晴弹了一段简单的吉他旋律,中国孩子接过后,加了树叶哨子的声响;
西班牙孩子接过来,融入了家乡歌谣的片段;当地孩子接过,用小石子轻轻敲击展架,加了新的节奏。
几段接力下来,原本简单的旋律,变成了融合多国元素的新曲调,台下立刻响起掌声,弹幕里满是“太治愈了”“这才是文化交融”。
紧接着,舞台背景的手绘长卷慢慢展开,上面的中外校园画面,搭配着展区里孩子们的共创作品投影,陆哲准时触发声效彩蛋,中国课间铃与外国校园笑声交织响起,现场氛围瞬间达到高潮,不少家长拿出手机拍照,孩子们则跟着旋律拍手。
结尾的大合唱,夏晚晴走下舞台,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手里也拿着一片树叶乐器。
《校园同一片天》的旋律响起,中外孩子、当地孩子一起合唱,中文、外文、简单的拟声词混在一起,没有语言壁垒,只有纯粹的歌声。
林野扛着相机,在舞台下抓拍,镜头里,不同肤色的孩子牵着手,脸上满是笑容,阳光透过舞台灯光,落在他们身上,格外温暖;
凌薇站在展区入口,看着舞台上的画面,悄悄拿出画笔,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画下这一幕;
陆哲戴着耳机,看着音响设备上的音量曲线,嘴角不自觉上扬——他知道,这段音频,之后会成为叶痕Ip跨国传播的重要素材。
展演结束后,孩子们围着夏晚晴,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有的展示自己的树叶乐器,有的问下次还能不能一起唱歌;
家长们则带着孩子走进展区,参与共创环节,原本空白的画板,很快又被填了不少内容;
海外媒体和当地媒体围过来,大多是询问叶痕Ip的创作理念、跨国美育计划的细节,还有记者拉着岳川采访,问他“为什么不请明星,反而让孩子主导”,岳川只是简单说“孩子的表达,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文化符号”。
期间,几个海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找到岳川,递上名片,说想和川晴工作室合作,把叶痕的少儿美育模式引入当地校园,尤其是乡村学校,希望能借助多语言读物、文创孵化计划,丰富当地孩子的美育生活。
岳川接过名片,一一回应,没有立刻答应,只是说会先了解当地的教育需求,再推进合作——他心里清楚,这是叶痕Ip走向国际美育领域的关键一步,前世类似的合作,正是从这类真实的需求对接开始,不用刻意炒作,踏实落地才最重要。
周曼在一旁帮着对接,把海外机构的需求一一记录下来,偶尔和岳川对视一眼,眼神里满是默契;
林野则被几个孩子围着,他们想看看相机里拍的自己,林野笑着把相机递过去,孩子们凑在一起,指着照片里的自己大笑;
凌薇在共创画板旁,帮一个当地小女孩调颜料,女孩画了棵枫香树,问凌薇“中国真的有这么美的树吗”,凌薇笑着点头,拿出手机,给她看古枫村的实景照片;
夏晚晴坐在展区的草坪上,抱着吉他,几个孩子围在她身边,她轻轻弹着即兴旋律,孩子们跟着哼唱,偶尔有人跑调,引得大家笑声不断。
岳川站在展区中央,手里捏着海外教育机构递来的名片,看着眼前的一切:满是孩子创作的画板、孩子们手里的树叶乐器、夏晚晴身边围着的小身影、林野抓拍的忙碌模样、凌薇耐心指导孩子的画面、陆哲调试音响的背影,还有周曼低头记录需求的侧脸。
阳光慢慢移到展区的枫香树模型上,树叶书签随风轻轻晃动,上面的手绘图案在光线下格外清晰。他没去想之后的合作会怎样,只是拿出笔记本,简单记录下海外机构的需求,又抬头看向夏晚晴那边,孩子们的歌声混着吉他旋律,穿过人群,飘向文化节的主场地,远处还有孩子拿着树叶乐器,在草坪上追逐打闹,笑声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