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少儿文化节的参展确认函刚归档,组委会的现场协调员就带着场地平面图走进川晴工作室临时办公区。
图上用荧光笔标注出“叶痕Ip展区”与“跨国文创共创区”的位置,紧邻主舞台,旁边标注着“开幕展演预留位”。
协调员指着平面图:“多语言读物的海外销量和交流营预热反响超出预期,组委会希望你们把交流营的中外孩子共创环节搬进文化节现场,再安排一场叶痕主题的开幕展演,用音乐和文创串联中外少儿文化,呼应‘童心无界’的节日主题。”
岳川指尖顺着展区轮廓划过,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前世“国际文化节少儿Ip展演+现场共创”的成熟逻辑。
以展区静态展示夯实内容基础,用现场共创强化互动体验,搭配开幕展演提升传播热度,让Ip在国际舞台实现“静态展示+动态互动+舞台呈现”的立体落地,既贴合文化节需求,又能深化跨国文化交融的内核。
“可以,”他当即点头,“开幕展演以‘童声跨山海’为主题,我担任总策划兼导演,整合多语言童谣、中外文创共创片段,设计无台词互动环节,适配不同语言受众;
夏晚晴担任展演音乐总监,现场弹唱多语言童谣,带领中外孩子完成合唱,加即兴旋律互动;
林野担任展演摄影与展区纪实拍摄,抓拍共创现场亲子与孩子互动瞬间,记录展演彩排细节,同步输出文化节纪实素材;
凌薇负责展区布置与展演视觉设计,展区按‘中国校园角’‘海外校园角’‘共创成果角’分区,展演背景用手工拼接的中外校园手绘长卷;
陆哲负责展演音效与展区声景调试,现场优化合唱收音,展区循环播放多语言读物有声版与中外校园自然声;
周曼对接文化节组委会与中外交流营家庭,协调展演彩排档期、展区搭建进度,同步推进文化节公益赠票,覆盖当地低收入家庭与留守儿童。”
这话看似是贴合文化节现场需求的临场构思,实则复刻前世国际少儿文化活动的爆款框架。
他清楚记得前世某跨国少儿文化项目如何通过“轻量化展演+沉浸式展区+公益联动”收获国际口碑,从展演环节设计到展区布局,每一步都藏着经过市场验证的经验,却始终伪装成贴合当下需求的自主创作,无半分刻意痕迹。
夏晚晴刚结束中外孩子的远程童谣预习,闻言立刻抱起吉他试弹:“展演会以《小手跨山海》为开场。”
她指尖拨弦,旋律轻快又带着柔和的暖意,“我用中文唱主歌,外国孩子用母语唱副歌,中国孩子加和声,间奏穿插树叶风铃演奏,用乐器声化解语言隔阂;
中间加‘旋律传话筒’环节,我弹一段简单旋律,中外孩子依次接力改编,最后合成一段新旋律,不用复杂技巧,重在即兴共鸣。”
她还特意准备了迷你树叶乐器,分给每个参演孩子,“之前教他们用树叶做哨子、风铃,现场刚好能用上,真实的手工乐器比专业道具更有代入感,哪怕音色不够精准,也是孩子们自己的创作”。
这既没偏离她歌手的核心职能,又让音乐成为展演与共创的核心纽带,不是单纯的舞台配乐,而是打破语言壁垒、串联文化情感的关键。
团队的工作围绕文化节开幕展演、展区布置与跨国文创共创三大板块推进,没有刻意的分工宣告,却凭着长期合作的默契稳步落地,每个环节都透着接地气的真实感,避开了国际活动常见的浮夸套路:
岳川坐在展演脚本桌前,打磨环节细节,没有设计复杂的舞台剧情,只聚焦“互动与共鸣”。
开场用中外孩子手持树叶乐器列队入场,无台词,仅用乐器声呼应;
中间穿插文创共创片段,让孩子们现场用树叶、画笔拼接中外校园元素,比如中国孩子画枫香树,外国孩子补画当地樱花树;
结尾以大合唱收尾,搭配展区提前收集的中外孩子手绘作品投影,画面简单却满是童真。
“展演要‘无语言壁垒’,”他对着脚本标注,“不用刻意设计台词串场,靠音乐、动作、创作互动传递情感,让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看懂;
星娱要是做这种国际展演,肯定会找顶流明星压轴,搞全息投影特效,剧情满是刻意的文化符号堆砌,根本不贴合少儿特质,全是商业化炫技。”
林野扛着相机,提前抵达文化节场地踩点,拍展区周边的环境,调试拍摄角度,确保能捕捉到展区与展演的核心画面;
同步对接中外交流营家庭,记录他们抵达当地后的日常互动。
中国孩子教外国孩子用树叶做拓印,外国孩子分享家乡的手工游戏,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划,偶尔闹出让人忍俊不禁的小误会,这些自然片段会剪辑成文化节预热短片,搭配夏晚晴的童谣,没有精修滤镜,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手上的颜料痕迹,都是最鲜活的亮点。
“素材要‘纪实感拉满’,”他对着镜头调整参数,“星娱拍国际活动肯定会找专业模特,精修磨皮,摆拍‘国际化完美场景’,看着华丽却没烟火气,哪有这种贴近孩子生活的质感。”
凌薇在展区搭建现场忙碌,没有用复杂的装饰材料,全靠手工与自然元素打造。
“中国校园角”用糙纸糊成简易枫香树模型,挂着中国孩子的树叶书签与手绘校园画;
“海外校园角”收集外国孩子带来的手工徽章、校园照片,用树枝搭建展架陈列;
“共创成果角”预留大幅空白画板,供文化节现场孩子创作;
展演背景是她带领团队与中外孩子提前手绘的长卷,从中国古枫村到外国校园,用简单线条勾勒,边缘贴满孩子们的小手印,满是童真。
她还为展演孩子设计了简易配饰,用棉线串起树叶、小木块,做成项链、手链,无华丽装饰,却透着自然与手工的温度。
“展区与展演视觉要‘轻量化有温度’,”她边贴手绘作品边说,“国际活动不用堆豪华道具,手工质感反而更能传递文化真诚;
星娱要是做,肯定会用LEd大屏、发光展架,满是商业化广告,视觉华丽却冰冷,根本没文化交融的温情。”
陆哲带着音效设备,在展演场地与展区反复调试——展演现场选用便携款收音设备,优化中外孩子合唱的收音效果,确保不同语言的童声清晰通透,不被伴奏盖过;
展区声景按分区设计,“中国校园角”循环播放多语言读物中文片段与枫树叶沙沙声,“海外校园角”放对应国家校园声效与外文童谣,“共创成果角”用轻柔的纯音乐烘托创作氛围。
他还在展演现场预留了“声效彩蛋”,当孩子们合唱到高潮时,同步触发中外校园声效混合,比如中国课间铃与外国校园笑声交织,不突兀却能强化跨境共鸣。
“音效要‘服务文化交融’,”他对着耳机测试,“不堆华丽的合成音,只做简单的混音与平衡,突出真实感与情感适配;星娱的音效肯定会搞炫技式环绕声,加大量特效音,反而掩盖了文化本身的温度。”
周曼对接文化节组委会时,敲定展演与展区全免费开放,公益赠票分发给当地100组低收入家庭,还为中外交流营家庭协调平价住宿与交通,避免高成本给家庭添负担;
同步对接当地公益组织,计划在文化节结束后,将展区的孩子共创作品与多语言读物一起捐赠给当地乡村学校,延续文化与美育价值。
“核心是‘文化普惠’,”她对着团队说,“星娱要是做国际文化节活动,肯定会搞VIp专属席位,高价售卖门票,还绑定明星周边销售,根本不是为了少儿文化交融,而是借国际舞台圈钱。”
筹备过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国际宣传,却凭着叶痕Ip的口碑与文化节的影响力慢慢发酵。
展演彩排时,中外孩子初次见面,语言不通难免有些拘谨,夏晚晴抱着吉他弹起《小手跨山海》,中国孩子先跟着哼唱,外国孩子虽不懂中文,却跟着旋律打节拍,慢慢也跟着学唱简单词汇;
岳川趁机引导他们做“旋律传话筒”,一个西班牙孩子用家乡歌谣片段改编,中国孩子接过后加了树叶哨子声,几段接力下来,竟合成了一段流畅的旋律,现场氛围瞬间轻松起来。
凌薇搭建展区时,邀请中外孩子一起帮忙贴手绘作品,一个外国小女孩指着枫香树模型问“这是什么树”,中国孩子用简单的英文加手势解释,两人边聊边一起给模型挂树叶书签;
林野扛着相机,抓拍这些无刻意设计的互动,镜头里的笑容格外真挚;
陆哲则根据彩排反馈,微调展演音效,把孩子们即兴改编的旋律片段录入设备,准备作为展演彩蛋。
可就在文化节开幕前三天,周曼刷到星娱的国际宣传通稿——他们也参与了文化节,推出“明星主导跨国文化秀”。
邀请顶流歌手与童星压轴,舞台用全息投影还原各国地标,剧情围绕明星与童星的“跨国文化体验”展开,还宣布“VIp席位定价1888欧元,含明星合影与签名周边,普通门票也需299欧元,限量发售”。
“他们的宣传里,全是明星高清海报与炫技特效视频,没提一句少儿自主创作,反而把孩子当成明星的陪衬。”
周曼把通稿转发给岳川,“海外网友吐槽‘这是明星国际捞金秀,根本不是少儿文化节’,不少媒体反而主动来问咱们的展演与展区细节,想重点报道。”
岳川没过多关注星娱的操作,只是低头核对展演的最终流程,把孩子们即兴改编的旋律片段加在合唱前,作为开场后的小彩蛋;
夏晚晴则带着孩子们反复练习合唱,耐心纠正外国孩子的中文发音,不追求精准,只保留自然的童真;
凌薇在展区的共创画板旁,补充了几支彩色画笔与树叶材料,方便文化节现场更多孩子参与;
林野整理着彩排素材,剪辑成30秒短预告,发在文化节官方平台,没加任何滤镜,孩子们的笑容与即兴互动,很快收获大量点赞;
陆哲则在展演现场做最后一次音效测试,确保“声效彩蛋”能精准触发。
文化节开幕前一天,展区与展演场地基本就绪。
“中国校园角”的枫香树模型上挂满了树叶书签,“海外校园角”的手工徽章整齐陈列,“共创成果角”的空白画板旁堆着创作材料;展演舞台上,手绘长卷背景铺开,中外孩子的小手印在灯光下格外显眼。
夏晚晴带着孩子们做最后一次彩排,合唱到副歌时,孩子们手持树叶乐器轻轻摇晃,旋律与乐器声交织,格外治愈;
岳川站在舞台旁,看着孩子们越来越默契的互动,偶尔上前提醒站位,眼神里满是平静;
林野扛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彩排画面,想捕捉最鲜活的瞬间;
凌薇蹲在展区,把一个外国孩子带来的樱花树手绘贴在枫香树模型旁,形成中外校园元素的呼应;
陆哲则戴着耳机,反复调试合唱的收音,确保每个孩子的声音都能清晰传递。
期间,几个当地孩子好奇地走进展区,看到树叶乐器与手绘作品,忍不住伸手触摸。
凌薇笑着递过画笔,邀请他们在共创画板上创作,一个小男孩画了棵简单的树,问岳川“这是中国的枫香树吗”,岳川蹲下来,用简单的英文加手势解释,还拿起一片树叶道具,教他辨认枫香树叶的形状;
夏晚晴看到后,抱着吉他走过来,弹起《校园同一片天》,当地孩子跟着旋律拍手,中外孩子慢慢围过来,一起跟着哼唱,语言不通,却能通过音乐与笑容互动。
林野赶紧抓拍这个瞬间,镜头里,不同肤色的孩子围在一起,手里拿着树叶道具,脸上满是纯粹的欢喜;
陆哲则悄悄打开录音设备,把这即兴的合唱与笑声录下来,想作为文化节纪实素材的彩蛋。
岳川看着眼前的画面,突然想起多语言读物里中外孩子的笔友邮件,那些稚嫩的文字里藏着的跨文化期待,此刻正通过音乐与创作慢慢落地。
他拿出笔记本,简单记录下现场的小细节,想把这些即兴互动的片段整理进后续的文化交流总结里,方便之后优化跨国少儿文化项目;
夏晚晴则和孩子们约定,明天展演时,要把今天即兴唱的片段加进去,孩子们兴奋地点头,还围着她请教旋律细节;
凌薇继续完善展区,把当地孩子刚画的树贴在共创画板上,让画面更显丰富;
林野在一旁整理相机素材,筛选出最适合对外传播的照片;
陆哲则关掉录音设备,起身检查展演现场的音响线路,确保明天万无一失。
这时,文化节组委会的负责人走过来,看着展区里互动的孩子们,又看了眼展演舞台的布置,笑着对岳川说:“你们的项目太贴合节日主题了,明天的开幕展演,我们会安排全球同步直播,希望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这种纯粹的文化交融。”
岳川点头回应,目光重新投向展区,夏晚晴正带着孩子们用树叶乐器演奏即兴旋律,不同音色的乐器声混在一起,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穿过展区,飘向文化节的主场地,远处的舞台灯光已经亮起,正静静等待着明天的开幕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