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的记忆如同潮水,来得汹涌,退得也快。
距离之前那场功败垂成的庭审直播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网络世界日新月异,新的热点覆盖旧的谈资。
李若荀这个名字,连同那桩曾经掀起滔天巨浪的杀人案,正不可避免地被冲刷、稀释。
只有最忠实的香草们,还在他的超话里日复一日地打卡。
她们分享他过往的舞台,剪辑他综艺里的每一个笑容,在每一个帖子下虔诚地祈祷。
【荀宝,等你回来!】
【今天也是想念小天使的一天!】
除此之外,大多数人的生活,早已回归正轨。
直到这个下午,沉寂已久的导演耿星汉,忽然更新了他的微博。
【若荀走了……】
最先发现的粉丝们在评论区里留下一连串的问号。
【???】
【耿导喝多了?】
【走了?去哪了?】
【这个“走”……求求了,别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我害怕。】
耿星汉的粉丝构成很复杂,有影迷,有艺术爱好者,也有因为他和李若荀的合作而关注过来的香草们。
“走了”是一个太过模糊的词,可以有很多种解释。
去一个很远的地方,离开这个圈子,或者……走向生命的终点。
起初,很多人都抱着一丝侥幸,认为这或许是艺术家的某种独特表达,一句新电影的台词,一个抽象的比喻。
耿星汉的思维一向天马行空,用这种方式引发讨论也并非不可能。
截图,转发,求证。
【@月耀娱乐 官方出来说句话啊!】
【@陆宁宣 陆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耿导,你别开这种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然而,耿星汉没有再做任何解释。
他的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令人心慌。
恐慌的情绪开始蔓延。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评论区,从最开始的不解担忧,变成了焦灼的追问和隐隐的绝望。
话题#耿星汉 若荀走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短短十几分钟内就冲上了热搜榜首,后面跟着一个“爆”字。
无数人涌进月耀娱乐的官博,涌进陆宁宣的微博,甚至涌进香草援助基金的页面,疯狂地寻求一个答案。
【到底怎么回事!给个准话啊!】
【我手都在抖,刷了一下午,心脏快停了。千万不要是真的啊】
【求求了,出来辟个谣好不好?就说耿导在为新电影炒作,我们不骂你,真的,求求了……】
【不要啊啊啊啊不要啊啊我哭死了不要啊啊啊!他才二十岁,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所以说真的?什么原因啊?不是说有小道消息说二审结果要下来了吗?】
但很快,最坏的消息得到了证实。
月耀娱乐官方发布了讣告,各大官方新闻媒体也相继发布了新闻通稿。
#李若荀二审被判正当防卫无罪#
#李若荀在无罪判决前一刻因病离世#
胜利与死亡,并排陈列。
整个网络,在那一瞬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无数正在打字的手指停在键盘上,无数正在浏览信息的人,瞳孔骤然收缩。
假的吧?
这是所有人的第一反应。
炒作?恶作剧?还是哪个无良媒体为了流量编造的谣言?
人们疯狂地刷新着页面,试图寻找辟谣的声明,试图找到一个证据来证明这只是一个荒唐的错误。
可是,没有。
没有辟谣,没有反转。
只有月耀娱乐的官方,发布了一则简短的媒体沟通会。
画面里,陆宁宣坐在素净的演播室里。
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装,那张向来英气逼人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精致的妆容也盖不住眼下的红肿与干涩。
但她的气质却像一柄出鞘的剑,锋利无匹。
“今天邀请各位媒体朋友过来,只为了一件事。”
陆宁宣环视了一圈台下无数闪烁的闪光灯和镜头。
“向大家,向所有关心李若荀的朋友,公布一个结果,以及一个事实。”
她顿了顿,然后,目光直直地刺向主镜头。
“是的,消息是真的。”
“李若荀,我们的艺人,我的……弟弟。”
那两个字出口的瞬间,她坚不可摧的表情出现了一丝裂痕,但又被迅速抚平。
“他于一天前,因厌食症及重度抑郁并发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离开了我们。”
陆宁宣沉默了一瞬,她像是在努力压抑着什么,才让自己的声音不至于颤抖。
“我今天接受采访,不是为了博取同情,也不是为了消费他的离去。我只为了一件事。”
“我要让所有人知道!”
“李若荀,是无罪的!”
她的目光里燃着冰冷的火焰。
“关于李若荀案的二审判决,昨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终审裁定。”
“法院认定,李若荀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胜利的判决,本该是喜悦的。
可在此刻,它却像一把最锋利的刀,捅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脏。
陆宁宣放下了文件,撑在讲台上的手开始无法控制地颤抖。
她停顿了足足十几秒,像是在积攒说出下一句话的全部力气。
“然而,这份判决书,是在他去世后,才送到病房的。”
陆宁宣闭了一下眼睛,再睁开时,眼底是一片沉寂的绝望。
“他没有听到这个判决。”
她没有哭,只是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声音,说完了最后一句话:
“他到最后……都没能听到一句‘你无罪’啊。”
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闪光灯停歇了,窃窃私语消失了,所有人都怔怔地看着台上那个女人,仿佛无法理解她刚刚说出的那句话。
英雄死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
他是在怎样的痛苦和自我怀疑中咽下最后一口气的?
他是不是到死都还认为自己是一个“杀人犯”?
明明只要再多等一会儿,哪怕只有几分钟,他至少能带着清白和慰藉离开……
“小荀啊,你这短暂的一生里,到底有没有尝过哪怕一点点的甜呢?”
网络上,一个网友的评论,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但人们愿意相信,也许,在他短暂摆脱抑郁症,站在聚光灯下,被万千香草用爱意包围的那些瞬间,在和朋友们肆意欢笑的时候,他也曾感受过片刻的、真实的喜悦和幸福……
可如果只是为了那短暂的温暖,来到这人世间,经历这样多的痛苦煎熬,是不是有点太不值了呢?
依旧没人能给出答案。
李若荀的死,像一场海啸,在陆宁宣那场简短发布会结束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夏国。
他的名字,他的歌,他演过的角色,他做过的慈善,他每一次温柔的笑,每一次在镜头前略带羞涩的鞠躬……
所有关于他的记忆碎片,被人们从各个角落里翻找出来,拼凑成一个过于鲜活、也过于悲伤的形象。
【太苦了啊……我一个路人都哭到喘不上气……他救了何言,救了荀小雪,救了那么多病人,他成立基金会想要治愈这个世界,可他自己却在痛苦里死去了。】
【我不能接受……我真的不能接受!老天爷你怎么能这么残忍!】
【他最后还是在自责中离开的吗?他以为自己是杀人犯,所以才惩罚自己,不肯吃饭】
【厌食症导致的多器官衰竭……那不是活活把自己饿死的吗……】
【他一直在治愈别人,可是谁来治愈他啊!】
在一片哀悼和泪海中,耿星汉的微博再次更新了。
那是一段语无伦次、充满了绝望呓语的文字。
【月亮坠落了,好黑,好高,好冷,死寂……我真的不是在做梦吗?为什么没有颜色啊】
字里行间透出的混乱和绝望,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心头发紧。
评论区里,担忧和哀伤的情绪交织。
【耿导……你要好好的啊。小荀在天上也不希望你这样。】
【天哪,我感觉耿导的精神状态要出问题了】
【艺术家失去了他的缪斯,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也有人冷漠地评价:【艺术家嘛,疯疯癫癫的也正常……苦难是艺术的灵感来源,说不定下一部就是神作。】
但这条评论很快就被愤怒的网友们淹没了。
李若荀的死亡,彻底改变了舆论的流向。
他从一个有争议的明星,变成了一个无可指摘的、用生命践行善良的殉道者。
媒体的风向一夜之间彻底转变。
《南方周末》用整个版面刊登了一篇名为《他用生命,拷问法律的边界》的深度报道,详细梳理了李若荀短暂的一生,从被网暴到自我救赎,再到最后的悲剧。
《法治日报》则发表社论:《英雄无罪,却死在黎明之前——我们从李若荀案中反思什么?》。
因为这桩案件引发的巨大社会反响,最高法紧急召开了关于《刑法》第二十条特殊防卫权的研讨会。
郑以仁律师作为李若荀的辩护人,被邀请出席。
但被邀请去参加这个最高规格的研讨会,不是因为他辩护技巧多高超,而是因为他的当事人,用死亡,为这个议题写下了最沉重的注脚。
郑以仁赢了官司,却永远地失去了他的当事人。
这份胜利的判决书,成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中最滚烫也最讽刺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