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手中的毛线滑落又捡起,重新开始。艾琳站在不远处看着,没有说话。她低头看了看自己掌心的茧,转身走向文事堂。
桌上摊着一叠纸页,是《各地生活技艺初录》的最终整理稿。她翻到最后一页,停顿了一下,拿起炭笔写下三行字:储粮罐改良法、防寒劳作服制作流程、新式曲面犁图纸汇总。然后合上册子,走出门去。
广场上的展棚还没拆。几个村民正围着老工匠留下的榫卯模型比划。艾琳走到中间空地,拍了三下手。声音不大,但人群很快安静下来。
“从今天起,这三项技术要铺到所有村子。”她说,“不是试,是用。”
有人抬头问:“要是不会呢?”
“有人教。”艾琳说,“学者和发明者就在现场,每天两个时辰教学。学不会可以再学,做坏了不算你赔。”
又有声音传来:“那牛拉不动新犁怎么办?”
艾琳看向站在角落的一位学者。那人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张图。他把图贴在木板上,指着说:“这个犁头角度改过,入土深但省力。关键是牛套的位置要调前一点,不然容易翻车。”
“我们先在北屯、东村、西林三处试点。”艾琳补充,“每村给两套工具,五天内学会操作。做得好,下一批就轮到你们。”
当天下午,科技示范角立了起来。三块木牌分别写着三项技术名称,下面挂着实物样品和图文说明。学者们轮流站台讲解,村民围在外圈听着。
北屯的老农第一个动手。他照着图调整牛套,牵牛下田。第一趟走得很慢,犁沟直,翻土匀。围观的人点头。第二趟加快速度,牛突然侧身一扭,犁架卡进石缝,整套设备翻倒在田里。
人群一阵骚动。老农爬起来,脸上全是泥。他盯着翻倒的犁,一句话不说。
艾琳赶到时,学者正在检查损坏部位。木轴裂了一道缝,金属部件无损。她蹲下来看了一会儿,站起来说:“修好,换一头牛再来。”
老农摇头:“我不懂这些机关玩意儿,还是用老犁踏实。”
“这不是机关。”艾琳说,“是你没掌握方法。刚才牛套还是按旧位置绑的,力量不对。”
她转头对学者说:“明天开始,每个村派一个人来学,学会后再回去教别人。叫‘技术指导员’。”
当晚,议事厅点起油灯。艾琳召集各屯长和学者开会。她把白天的事说了,又拿出一份草稿。
“以后每项新技术推广前,必须配一本小册子。”她说,“画图为主,一行字配一幅图。比如‘牛套系这里’,就画个绳子绑在正确位置。”
玛蒂举手:“有些老人不识字,光看图能明白吗?”
“所以要有指导员当面教。”艾琳说,“而且第一天出问题,损失由公库补。不让大家担风险。”
会议决定:三天内选出九名青年担任首批指导员,接受集中培训;五天后完成三本操作手册刻印;所有试点农户首月使用期间免交工分押金。
第二天清晨,培训开始。九名年轻人聚在文事堂外。学者逐一演示三项技术的操作要点。他们反复强调关键步骤:陶罐封口要用湿布压边三次,劳作服内衬必须反穿七日定型,新犁每日收工后要清土上油。
第三天,手册初稿完成。艾琳亲自核对每一幅图。有一张画的是陶罐密封过程,最后一环少画了压实动作。她让书记员重刻。
第五天,第一批手册发到试点户手中。北屯那名老农也领了一份。他坐在门口,一页一页翻着,手指跟着图画移动。傍晚时,他找到指导员,问能不能再试一次新犁。
又过了两天,问题再次出现。东村一户人家用了改良储粮罐,却忘了在底部铺干燥草灰,结果半个月后打开,粮食受潮发霉。消息传开,不少人议论纷纷。
艾琳带人去查看情况。罐子完好,只是内部潮湿。她让人称了剩余粮食,记下损耗量。
回到议事厅,她下令:“从现在起,每个发放点都要有人现场监督首次使用。确保步骤完整。”
同时,她在广场公告栏贴出告示:凡因操作失误导致损失的,只要如实上报,仍可获得补偿;隐瞒不报者,取消后续领取资格。
一个月过去,三处试点陆续传来反馈。
北屯的新犁已连续使用二十天,翻地效率提升近四成,耕作时间缩短三分之一。老农主动提出想再多领一套。
东村的防寒服经过寒冬实测,破损率比往年降低一半以上。有家庭用旧料仿制,效果也不错。
西林的改良陶罐在十户中试用,仅有两户因操作不当造成轻微受潮,其余均保持良好。其中一家储存豆种三个月,开罐后发芽率高达九成。
艾琳把这些数据写在纸上,贴在科技示范角最显眼的位置。
这天上午,她站在高台上,面对一群前来参观的外村代表。这些人来自邻近三个友好村落,是被风声吸引来的。
“这不是什么秘术。”她说,“材料都是本地有的,做法也都公开。谁想学,我们现在就可以教。”
她让人抬出一套联动灌溉装置。水流从高处引入,带动木轮转动,通过连杆推动翻土铲自动作业。虽然还不能完全替代人力,但在坡地试验中已能减少三成劳力消耗。
围观者一片惊叹。有人伸手摸轮轴,感受转动的力度。
一位外村屯长问:“这么好的东西,你们不怕我们学会了抢你们的好处?”
“好处是大家一起变强。”艾琳说,“你们学会,也能帮我们改进。说不定哪天,你们还能做出更好的。”
当天下午,四个外村当场签下试点协议,要求派员学习三项技术。
夜里,文事堂前的空地上点了十几盏油灯。数十名村民围坐在一起,有人拿着操作手册逐页对照,有人练习组装零件,还有人在纸上临摹图纸。
艾琳站在高台边缘,看着下方忙碌的身影。远处田野寂静,近处人声不断。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
一名年轻女子举起手中的册子问:“这个部分画得不太清楚,能不能再讲一遍?”
指导员走过去,接过手册,翻开那一页。他指着图说:“你看这里,箭头指的是卡槽位置,必须对准才能锁紧。”
女子点点头,重新开始组装。
艾琳转身走进文事堂。桌上有份新送来的报告:周边已有五个未归附村落派人打听技术详情,两名南方商人请求购买操作手册副本。
她提笔写下一行字:扩大指导员培训规模,准备第二批推广清单。
放下笔时,她的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
窗外,一盏油灯忽地熄灭,余下一圈青烟缓缓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