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把最后一份善后条例写完,天光已经大亮。她合上册子,抬头看见科尔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叠信封。
“联络员都到了。”他说,“等您发话。”
艾琳站起身,没再看窗外的广场。昨天的事必须翻篇,现在要往前走。她走到桌前,拿起早就准备好的七封邀请函,每一封都用火漆封口,印着启明塾孩子刻的简易徽记——一把锄头和一支笔交叉。
“去请他们进来。”
不一会儿,七个使者依次走入文事堂。他们是周边三小国、两城邦和两个部落派来的联络人,过去几个月一直负责传递消息。艾琳亲自把邀请函交到每人手中,又从箱子里取出礼盒。铁匠新打的小刀、织坊最细的麻布、陶工烧的双耳罐,每样都是本地出产。
“三天后,请各位首领来议事厅做客。”她说,“我不设防,不藏兵,只备一顿饭,说几句实话。”
使者们低头接过东西,有人迟疑地问:“东区刚出事……我们首领怕有诈。”
艾琳点头。“怕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下令,从今日起三日内,所有商队可自由进出北门,免税通行。我还会派快哨队护送各位首领入境,一路平安送到门口。”
她顿了顿。“我不是要他们来跪我。我是要他们亲眼看看,这里不是靠刀活着的。”
使者们互相看了看,终于收下礼盒,告辞离开。
三天后清晨,艾琳换上深色长袍,站在议事厅外等候。第一批客人中午到达,是南坡自治城邦的议长。他带着十人卫队,远远就停下。艾琳独自走上前,身后只跟两名随从。
“我认得你。”议长打量她,“去年你在荒村分粮,我在远处看过。”
“我也记得。”艾琳说,“你当时没现身,但第二天就有商队送来盐。”
两人相视片刻,议长笑了。他挥手让卫队放下武器,跟着艾琳进了议事厅。
接下来几个时辰,其余首领陆续到来。有小国君主骑马而来,也有部落酋长步行进入。艾琳一一迎接,安排坐席,不提旧事,也不谈条件。
傍晚时分,宴席在主院摆开。长桌由匠坊新制的木板拼成,上面摆着炖肉、粗面包和野菜汤。没有酒,只有煮过的山泉水。艾琳坐在主位,等所有人落座后才开口。
“我知道你们有些人不信我。”她说,“觉得我靠打仗抢地盘,靠杀人立规矩。可你们看看这桌子——是谁修的?是老傅带人夯的土基。这饭是谁做的?是西林来的妇人掌的勺。这地方能活下来,不是因为我一个人说了算。”
她站起身。“现在,请跟我走一趟。”
众人起身跟随。她先带他们去了启明塾。孩子们正在背诵数字和常用字,声音整齐。墙上贴着各村交上来的田亩图,角落里还挂着一幅歪歪扭扭的边境线草图,是学生画的。
“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她说,“不收钱,还管一顿热饭。三年内,我要让所有村子都有这样的学堂。”
接着她带他们去了互市点。货栈编号牌已经挂好,“北一号”三个字清晰可见。摊位上摆着铁具、布匹、陶器,商人们正登记货物。
“签了约的势力,每年有两个季度可以免费用这里的仓库和摊位。”她说,“不用交租,也不用抽成。”
最后是粮仓。她打开大门,让他们看内部的登记簿。每一笔进出都有签字,每日损耗都公示在墙。
“规则在这里。”她说,“不在某个人嘴里。谁想查账,随时来。谁有冤屈,可以走申诉通道。上周还有人告我亲卫队长多领了一袋米,查实后罚了三分工。”
一名年长的部落酋长突然开口:“你杀李大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今天?”
院子里安静下来。
艾琳看着他。“我想过。所以现在我才更要让你们看到,这里不止有刀。”
那人没再说话。
第二天上午,议事厅正式开会。条约草案铺在桌上,七位首领围坐一圈。
“资源开发这一条,我没意见。”城邦议长说,“但我们更关心安全。我的西境常有流寇,希望你能出兵协防。”
艾琳摇头。“我不能答应随便出兵。但我可以签一条:任何一方遇袭,立刻鸣钟示警,其他各方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派出斥候核实情况。确认属实后,再决定是否联合行动。”
另一人问:“费用怎么算?”
“共建了望链。”她说,“每隔十里建一座塔,轮值值守。建材我先出一批,工匠名单也列好了。后续维护按受益范围分摊。”
她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首批拨付的木材数量、砖石批次和二十名工匠的名字。
有人低声议论起来。小国君主翻看条款,忽然点头。“这条能签。”
一个接一个,印章落下。最后一枚盖完,天还没黑。
艾琳亲手把条约收进铁匣,交给文书官封存。她站在议事厅东阁窗前,外面广场空荡,只剩几个巡逻队员走过。
她转身对科尔说:“明天召集农务官和工坊主管,议事厅西厢开会。”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文书快步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抄好的副本。
“监察组要求立即备案。”他说。
艾琳接过文件,翻开第一页,确认无误后,在右下角签下名字。
她的笔尖顿了一下。
墨迹在纸上慢慢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