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窖的裂缝已经补好三天了。封泥加厚了一层,每日巡查的人报来说没有再漏气。艾琳站在圈舍外看了一会儿,转身朝议事堂走。
天刚亮,晨雾散得早。她进屋时,六名村民代表已在长桌旁等着。桌上摊着养殖组这七天记下的日志本,纸页翻得有些皱。艾琳把手里的清单放下,开口说:“这七天,我们把病畜救了回来,青贮也封住了。现在能养活牛羊,就不该只盯着山口这点路。”
有人抬头问:“你是想往外走?”
“不止是走。”她说,“我们要让外面的人知道,我们的布、陶、粮不是小打小闹,是能长期供货的。”
屋里安静了一下。一个年轻后生说:“可咱们以前都是等人来买,没人主动出去过。”
“所以现在要变。”艾琳从包袱里拿出三份样品包。打开第一个,是染坊最新出的彩布,颜色分明。第二个是陶器组烧的小罐,釉面平整。第三个是试验田的新麦,颗粒饱满。
她把样品分开放好,接着说:“我选了三个人,各带一组去河谷城和石桥镇。每人手里有信,是我写的。上面写清楚了我们村的位置、货物种类、交易规矩。第一批来的商人,摊位免费用三天,吃住我们也管。”
张氏坐在角落,听完就点头:“这法子行。城里人讲实际,你东西好,又有诚意,他们才肯动身。”
艾琳看向那三个被选中的青年:“你们明天一早就出发。记住,别光说话,要把样品展开给人看。有人不信,就让他们摸布料,敲陶器,闻粮食。真货假货,一碰就知道。”
当天下午,三人收拾好行装。艾琳亲自检查了他们的包裹,又叮嘱了一遍路线。第二天清晨,她送他们到村口,看着三人沿着不同方向走远。
接下来几天,村里照常运转。布坊织布,陶窑烧坯,粮仓清点库存。艾琳每天去账房核对记录,顺便问一遍外派人员有没有消息。
第五天中午,一个年轻人跑回来,脸上全是汗。他一口气冲到议事堂门口,喊:“有人来了!两个赶皮货的商人,跟着我同路的那人过来的!”
艾琳立刻起身:“人在哪?”
“在半山腰歇脚,说要看看再决定进不进村。”
她没多停,带上李嫂和老陶匠就往山道走。走到拐弯处,果然看见两辆驴车停在树荫下。两个男人正蹲在地上喝水,身边堆着几卷兽皮。
艾琳走上前,先打招呼。两人抬头打量她,其中一个年纪大些的问:“你就是艾琳?”
“我是。”她说,“谢谢你们愿意过来。”
那人没急着回应,而是让伙计把驴车上的皮货卸下一卷,摊开在地上。他指着皮面说:“我在石桥镇听说你们收细软皮料。但我得知道,你们是不是真有这个需求,还是随便喊喊。”
艾琳点头,转头对李嫂说:“拿布样来。”
李嫂打开包袱,取出一块深红色的布。阳光下,颜色沉稳,纹路清晰。艾琳把布铺在皮货旁边,说:“这是我们用本地草木染的,不伤手,晒不褪色。你们要是愿意合作,我们可以用这种布换你们的皮料。”
另一个商人伸手摸了摸,又凑近闻了闻。他点点头:“这布确实不错。”
艾琳又让老陶匠拿出一个小陶罐:“这是密封罐,药材、油脂都能存。你们走长途,带着方便。”
老陶匠当场拧开盖子,倒出一点油演示密封性。两个商人看了,脸色松动了些。
“但我们来回一趟不容易。”年长的那个说,“路远,补给难。要是只来一两次,划不来。”
艾琳说:“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今天我就带你们去看看。”
她领着两人往村里走。先到粮仓,打开门让他们看成袋的新麦。再到陶坊,工人正在拉坯,她请老陶匠当场做了一个小壶。最后去了布坊,李嫂指挥几个妇女展示染布流程,从浸染到晾晒,一步不少。
两个商人一路看下来,话多了起来。他们问产量,问存货,问运输安排。艾琳一一回答。
快到村口时,年长的商人停下脚步:“你这儿不像临时摆个摊。是真打算做下去。”
“我们已经在做了。”艾琳说,“只要货真价实,我们欢迎任何人来交易。”
两人商量了几句,回头对艾琳说:“我们先签三个月的协议。每月送一批皮货来,你们按市价收。如果顺利,下季度再加量。”
艾琳当场让人取来纸笔,双方写下约定,签字画押。
送走商人后,她回到议事堂。天已偏西,屋里还亮着。她拿出一张新纸,开始写“外商接待规程”。第一条是:外来客商抵达后,由专人引导参观主要生产区。第二条:提供临时摊位与食宿安排,时限三日。第三条:所有商品明码标价,交易记录入册。
她写完前三条,停下笔看了看。窗外市集还在忙碌,几个孩子正帮大人挂新布幡。风一吹,幡旗晃了两下。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年轻人探头进来:“艾琳,河谷城那边又有消息了。有个卖铁器的商人问我们收不收工具,说想来看看。”
艾琳抬头:“告诉他,我们收。让他随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