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把最后一张凭证纸塞进布包,手指在红布条上停了一下。她没抬头,直接说:“把人都叫来议事棚前,现在就到。”
不到半刻钟,张氏、老陶匠和几个骨干围了上来。有人手里还拿着锤子,有人鞋上沾着泥。
“北林小道锁了,东谷有带刀的人守着,南坡也封了。”艾琳开口,“但猎人小径还能走。昨晚我已经让先遣队去探过一段,路窄,但能通。”
张氏问:“夜里走?黑灯瞎火的,摔了怎么办?”
“我跟他们一起看了路线。”艾琳艾琳把最后一张凭证纸塞进布包,手指在红布条上停了一下。她抬头看门外,护送队的人已经站成一排,背篓绑得结实,脚上的皮绳也重新缠过。
她走出门,天刚亮。露水还挂在草尖上,没人说话。艾琳走到队伍前,把布包交给领头的青年。“记住,走猎人小径,夜里赶路,白天藏好。”
青年点头,背上包。其他人也依次检查装备。五个人,两批货,一批是染好的彩布样品,另一批是新收的小麦种。东西不多,但每一样都贴了标签,写明批次和制作者。
“出发。”艾琳说。
人影很快消失在村后林子边缘。她没回议事棚,而是往公仓走去。张氏已经在门口等了,手里拿着一块木板。
“验货台搭好了。”张氏说,“就等第一批样品。”
艾琳走进公仓,里面堆满了这几天积压的货物。她挑出三匹布,一匹深蓝,一匹赭红,一匹墨绿,都是用草木染的新色。又选了五个陶瓶,高颈细身,烧制火候均匀。最后拿了两袋麦子,一袋是试验田的新麦,一袋是普通田的。
她把这些搬到外面。公仓门前空地已经围了一圈人。验货台是一张旧桌子,上面铺了干净麻布。艾琳把布一匹匹展开,当众撕下一角,扔进水盆。水很清,布沉下去后颜色没变。
“泡三天也不会掉色。”她说,“这是草木熬的染料。”
她又拿起一个陶瓶,让老陶匠拿石头轻敲。声音清脆。
“劣土烧的,一敲就哑。”老陶匠说,“这个没问题。”
接着她倒出两袋麦子,让大家看颗粒饱满度。试验田的麦粒明显更大更匀。
围观的人开始议论。有人问:“外面人不信怎么办?”
艾琳拿出三份誊抄的订单副本,递给张氏。“你带两个人,去东谷、北林、南坡三家最老的商户,把这东西亲手交到他们手上。就说我们没改规矩,也没偷税漏税,每一笔交易都有据可查。”
张氏接过文件,点了两个中年妇女一起准备出发。
太阳升到头顶时,第一批消息传回来。护送队顺利进了林子,红布条标记清晰,岔口都系着,没迷路。夜间行进虽然慢,但安全。
下午申时,一人提前返回。脸上有汗,衣服沾着泥,但眼神发亮。
“到了。”他说,“陈三开门就认出布样,看了麦种也说好。他答应帮我们传话,还说三天后带两个信得过的商人来,亲自验货。”
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随即有人低声欢呼。几个做陶的妇女抱在一起,老陶匠坐在门槛上,手里的刻刀不停。
艾琳没笑。她转身回公仓,把这条信息记在纸上。然后召集所有参与运输的青壮。
“猎人小径能通。”她说,“接下来我们要轮班走这条路。每队五人,两人负责背货,三人警戒。路线不变,标记要每天检查,缺了就补。”
她拿出一张新画的路线图,标出六个关键点,每个点都要系红布条。又让老陶匠改进运输架,减轻重量,加宽肩带,防止长时间行走磨破肩膀。
第二天夜里,第二支队伍出发。这次带的是密封细颈瓶和山影绣布片。第三天清晨,又有消息回来:货物安全送达,陈三已开始联络商人。
村里气氛变了。原先担心白干的人也开始主动整理库存。张氏带着几个妇女,在公仓外墙上钉了更大的木板,把每天检验过的货物名单贴上去。谁做的,哪天做的,谁检测的,全写清楚。
第四天上午,艾琳在广场召集合村大会。人比上次多。她站在高处,声音平稳。
“小路通了。”她说,“我们的东西已经送到外面。三天后,会有商人来验货。”
底下有人问:“要是他们还不信呢?”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艾琳说,“撕布、泡水、敲陶、尝麦,每一步都当面做。我们不靠嘴说,靠事实。”
她宣布从今天起,所有出村货物必须经过验货台登记。每批货贴标签,写明编号和责任人。公仓安排两人昼夜值守,进出都要签字。
散会后,很多人留下干活。修补背篓的,加固推车的,还有人在练习怎么快速拆解运输架。张氏带着一组妇女,把所有待运的布匹重新叠整齐,按颜色分类打包。
第五天傍晚,最后一支护送队回来。带回陈三的口信:两名商人已答应前来,时间定在后日清晨,地点就在村口验货台。
艾琳听完,没说话。她走进公仓,打开灯,开始核对最后一批样品清单。深蓝布三匹,赭红两匹,细颈瓶十个,长嘴壶五个,新麦两袋。每一样都检查封口,确认无损。
她把清单折好,放进另一个布包。这个包角上也缝了红布条,和之前的一样。
夜深了,公仓外还有人在忙。巡逻队交接班次,脚步声稳定。艾琳没回屋,留在旁边临时搭的值守棚里。桌上摆着明日验货流程表,她一笔笔划掉已完成项。
油灯昏黄,她低头继续写。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远处山影沉静。村道上,一名巡逻队员停下,抬头看了看天。月亮快圆了。
艾琳放下笔,拿起样品箱清单再看了一遍。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运输路径打通,质量证据齐全,外部回应明确。
她站起身,把布包放在桌角。红布条垂下来,轻轻晃了一下。
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人走近。
“都准备好了。”来人说,“验货台清空了,水盆加了新水,石头也换了干净的。”
艾琳点头。“明天第一班守仓的人几点到?”
“卯时初刻。”
“告诉他们别迟到。”她说,“第一批客人来了,必须马上开验。”
那人应了一声,转身离开。
艾琳坐回椅子,没有再动笔。她盯着桌上的布包,手指慢慢抚过红布条边缘。
油灯闪了一下。
她抬起手,调整灯芯。火焰稳住,光晕扩大,照在墙上的样品登记表上。
最下面一行字是今天刚写的:
“后日晨,验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