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落在村口市场的夯土地上,艾琳站在高杆下,手里握着一支炭笔。她低头看了看脚边那两条刚划出的线,又抬头望向空着的两个摊位位置。风吹过,木牌轻轻晃动,她伸手扶了一下,没说话。
几个村民围了过来,手里拿着布幡和陶器底座,脸上带着犹豫。
“真的会有人来吗?”一个年轻男人低声问,“那位商人走了好几天了,一点消息都没有。”
旁边有人接话:“要是没人来,咱们这些天白忙了不说,连麻袋都用上了最好的。”
艾琳把炭笔收进袖口,走到中央展台前站定。她看着众人:“这两处摊位不是摆着好看的。它们是留给第一批客人的。谁先到,谁就占这两个位置。”
人群安静了一瞬。
“可万一……根本没人来呢?”
艾琳没回答这个问题。她转身走向左侧布展区,掀开防尘布检查那一排彩染布匹。靛蓝、深红、土黄,颜色均匀,边上还缝了加固边条。她摸了摸最前面那匹布的背面,线脚扎实。
她走回中间:“三天前,陈三带着我们的布样离开时说了什么?他说这颜色不是草木染能出的效果。他还问我们能不能每月供五匹这样的布。”
有人点头:“他说他认识北边铁匠村的人,那边缺好布。”
“那就对了。”艾琳说,“他不会白白答应我们。他要的是能卖出去的东西。我们现在做的每一块布、每一只陶瓶,都不是为了摆在这儿看的,是为了让人看见、记住、想买。”
正说着,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青年从村道上跑过来,手里攥着一张皱纸。
他气喘吁吁地停在艾琳面前:“信……送来了!是陈三的随从,刚到村口。他说有五位布商、两位粮贩已经决定春分第七日赶过来。还有两个人还在路上打听,可能也会来。”
全场静了几秒。
“七个?”有人小声数,“比咱们想的多。”
“不止。”青年展开那张纸,“陈三还让我说,他已经在三个村子说了咱们这儿要开市的事。有人不信,他就拿出那块红布给人看。现在已经有消息传到盐道那边去了。”
艾琳接过那张纸,快速看了一遍。字迹潦草,但内容清楚。她抬起头,声音平稳:“他们是因为听说而来。我们要让他们因看见而记住。”
人群开始低声议论。有人笑了,有人拍了拍同伴的肩膀。
但很快,另一个声音响起:“七个人……听起来不少,可咱们准备了二十多个摊位。要是只来这么点人,会不会显得冷清?要不要先把一些摊位撤了?”
立刻有人反对:“撤了岂不是更冷清?别人一看摊子少,还以为咱们不行。”
“可全摆出来,客人少,转一圈就走了,怎么办?”
争论又要起。
艾琳抬手,人群停下。
“我们不减摊。”她说,“反而要加货。”
她转向身边一个记账的年轻人:“去仓储区,把预留的那十袋精选小麦拿出来,放到粮食展区最前面。再取三匹备用彩布,挂在左台主展架后面,随时可以替换。”
又对另一人说:“通知染坊和陶组,今天下午之前,每户再交一件最高品相的样品,统一编号,放在中央展台两侧作为备选展示。”
她环视四周:“来的每一个人都是开端。哪怕只有一个商人,我们也得让他看到这里有多少东西、有多用心。”
说完,她亲自走向各家摊位,挨个检查包装是否密封,标签是否清晰。她在老陶匠家停下,看他把一只细颈瓶放进木箱,底部垫了干草。
“这样行。”她说,“运输时不容易碰坏。”
老陶匠点头:“我已经让徒弟做了十套同样的垫草,明天就能用。”
艾琳又去了张氏那里。妇女们正在给布匹包角,用厚布条缝牢边缘。
“防雨布也检查了吗?”她问。
“上午就铺了一半,留了查验通道。”张氏答,“明早全覆盖。”
艾琳满意地点头。
太阳偏西时,她召集所有人到主通道集合。
“现在,我们练一次。”她说,“有人扮演商人,其他人当摊主。怎么打招呼,怎么说货品,怎么报价,都要练熟。”
她把人分成两组。一组站在摊位后,另一组轮流上前询问。
第一个“商人”走到布展区,问:“这布多少钱一匹?”
摊后的女人愣了一下,结巴道:“三……三个铜钉……不对,两个……”
“到底多少?”“商人”追问。
女人脸红了,说不出话。
艾琳走过去:“报价格之前,先说清楚是什么布。比如——此布三染三晒,雨淋不褪色,售价两个铜钉一匹。”
她转向另一组:“你们听明白了?名字、特点、产地、价格,四样要说全。慢一点没关系,但要清楚。”
她亲自示范了一遍,语气平稳,字句分明。
接着练陶器组。有人介绍长嘴壶时,把烧制天数说错了,被“商人”当场质疑。艾琳立即纠正,并让大家重新背一遍各品类的关键数据。
最后是粮食区。模拟中出现两人同时应答的情况,场面混乱。
艾琳叫停:“一人主答,一人备查。回答完问题,立刻递上样品袋,让对方验货。”
她安排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专门应对问询,其余人配合递样、记录需求。
演练结束时,天已擦黑。主通道两侧挂起了油灯,火光映着整齐的摊位和忙碌的身影。
艾琳站在中央高杆下,手里拿着一张新的分工表。上面写着明日接待顺序、轮值安排、应急联络人。
她抬头看了看那块“春分第七日·开市”的木牌,风吹着它轻轻摇晃。
远处,两个原本争过摊位的村民正一起搬木箱。一个在前拉,一个在后推,脚步一致。
艾琳收回目光,低头看分工表最后一栏。她拿起炭笔,在“备用摊位”旁画了个圈。
她的手指刚落笔,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