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铃的余音还在耳畔,艾琳站在账房门口,手指轻轻碰了下挂在门侧的铃铛。它没响,但她知道,刚才那一声是真的。
她转身走下台阶,脚踩在泥地上,朝着村中心走去。晒场上已经有几个人在忙碌,妇女们把染好的布从竹竿上取下来,叠好放进木箱。一个孩子抱着陶瓶小心地走着,差点绊倒,旁边的大人伸手扶住他,两人一起笑了。
艾琳没停下,也没说话,只是看着这一切往前走。她穿过晒场,走进村子主道,路边几户人家正往外搬东西——木架、石板、布帘。有人看见她,点头打招呼,声音里带着一点紧张,也有一点藏不住的兴奋。
她走到第一家门前,敲了门。门开了,张氏探出头,手里还拿着一块布。
“来了?”她说。
“看看准备得怎么样。”艾琳说。
张氏让开身子,屋里桌上摆着三匹布,颜色分别是橙黄、靛蓝和翠绿。艾琳拿起那匹靛蓝的,对着光看了看,又翻到背面。
“这匹染得不错。”她说,“但边上有点花。”
张氏皱眉:“我重新洗一遍?”
“不用。”艾琳放下布,“今天不是要洗,是要挑。展样只能用最好的。我们等了这么久,不能因为一匹布让人觉得我们马虎。”
张氏点头,立刻把那匹颜色不均的布拿出去,换了一匹新的进来。
艾琳继续往前走。每一家她都进去看一眼,不命令,也不催促,只问一句:“准备好了吗?”然后检查货物,指出问题,或者点点头就走。
到了老陶匠家,他正在修一只细颈瓶的口沿。看见艾琳,他抬起头。
“十件都做好了。”他说,“昨天晚上烧的最后一件,没裂。”
艾琳拿起瓶子看了看,釉面光滑,线条匀称。她轻轻敲了一下,声音清亮。
“这个能当样品。”她说。
老陶匠笑了下:“我想着,要是外面人真来买,得让他们记住咱们的手艺。”
艾琳说:“他们会记住的。”
她走出老陶匠家,太阳已经升得高了些。村口空地那边传来敲打声,几个青壮年在搭摊位。木架子立起来了,但摆得乱七八糟,有的挤在一起,有的离得太远。
艾琳走过去,没人注意到她。她看了一会儿,从怀里掏出炭笔,在旁边的泥地上画了起来。
一条横线,分成三段。左边写“粮”,中间写“布陶”,右边画了个箭头。
“粮食放左边,靠近仓库,方便搬运。”她指着图说,“布和陶器放中间,摆在夯土台上,让人看得清楚。右边留出通道,商队来了能直接进出。”
有人凑过来看:“这样是清楚些。”
“那就按这个来。”艾琳说,“先把台子筑起来,再铺石板。”
男人们开始动手拆架子。艾琳站在边上,看着他们重新规划位置。她叫来两个后生,让他们去林子里再运一批木料,今晚之前必须到位。
中午时分,晒场上聚了一群人。艾琳让人把三组样品箱抬出来,当众打开。
第一箱是布。六匹布整整齐齐叠着,颜色鲜艳。艾琳一匹一匹拿出来,让大家看。
“颜色要均匀,不能有斑点。”她说,“线要密,不能松垮。”
第二箱是陶器。十件成品,五只细颈瓶,五只长嘴壶。艾琳拿起一只瓶,倒过来检查底足,又对着光看瓶身。
“釉不能有气泡,也不能流釉。”她说,“摔一下试试。”
旁边一个年轻人接过瓶子,轻轻往地上一磕。瓶子没破,只是弹了一下。
“经摔。”他说。
第三箱是粮食。小麦装在麻袋里,打开后颗粒饱满。艾琳抓了一把,在手里搓了搓。
“干净,无杂。”她说,“这种才能拿来卖。”
检查完,她宣布:“明天还要再核一次。每家每户都要自己先挑一遍。次品不能进展样箱。第一笔生意,必须让人记住我们的好。”
人群散开后,有几个妇女没走。她们蹲在阳光下,把自家的布摊在地上,一根线一根线地检查。有个老太太眯着眼睛,手指摸过布面,发现一处接线不牢,立刻剪掉重缝。
下午,村口的摊位逐渐成形。夯土台已经筑好,石板铺平,木架按区域排开。妇女们剪了彩布做成旗帜,挂在各个摊位上方。孩子们帮忙钉木牌,上面写着“布”“陶”“粮”。
艾琳站在中央高杆下,看着别人把一块大木牌挂上去。上面六个字是她亲手写的:“春分第七日·开市”。
风吹过来,木牌晃了一下。她伸手扶住,直到它稳住。
天快黑时,她回到账房。张氏和老陶匠已经在等她。
“陶器组今晚加做两件。”老陶匠说,“怕明天不够。”
“染坊也多染了一匹红布。”张氏说,“颜色够亮,能吸引人。”
艾琳翻开台账,把新增的货物记进去。她又拿出一张纸,写下明日安排:
- 早晨六点,全体集合,最后一次检查展样;
- 八点前,所有货物入位,遮盖防尘;
- 十点,全村巡查,确认摊位稳固、通道畅通;
- 下午,轮值人员上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市场区。
她合上本子,走出账房。
村口的市集已经初具规模。三条区域分明,中间的展台整齐排列,每件货物都有固定位置。风从主道吹过,带起一角彩旗。
艾琳沿着摊位走了一遍,确认每一处都按计划布置。她在入口处停下,那里立着那块写着“开市”的木牌。边角有点翘起,她伸手轻轻压平。
远处传来说话声,几个村民站在晒场边上,低声议论。
“你说他们会来多少人?”
“要是真来了,咱们的东西够卖吗?”
“别想那么多,先把明天的事办好。”
艾琳没回头,也没回应。她站在木牌前,看着村道尽头。
灯光一盏盏亮起来,照在新建的摊位上。有人提着灯笼走过,影子拉得很长。
她的手落在展样清单上,纸页边缘已经被磨得发毛。这是她今天第三次核对。
脚步声从身后传来,一个后生跑过来。
“艾琳!”他喊,“北林据点刚送来消息,最后一批木料已经运到,藏好了。”
“知道了。”她说,“你去通知轮值的人,今晚加倍警戒。不是防敌人,是防自己人乱动货物。”
后生点头跑了。
艾琳没动。她抬头看那块木牌,风吹得它轻轻摇晃。她伸手扶住,指尖碰到粗糙的刻痕。
明天。
就是明天。
她转身走向下一个摊位,低头查看一只陶瓶的摆放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