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四溅,烧焦的梁木砸进余烬,腾起一股黑烟。艾琳立刻抬手示意,周围村民停下动作,几名青年迅速提水扑灭火点。她蹲下身,用手摸了摸塌落处的墙体断面,指尖沾上潮湿的灰泥。她站起身,对身旁的彼得说:“这墙撑不住下次雨,先拆掉危险部分。”
彼得点头,转身去叫人。艾琳走向南门缺口,一路上看到村民正三五成群清理战场。有人搬着断裂的长矛,有人拖走烧毁的盾牌。她的脚步没有停,一直走到残垣最高处,俯视整个村子。
她抬起手臂,指向东侧陷坑区:“那边三人一组,把塌陷的陷阱重新挖深。”又指向北坡林线:“两人一队,收拢散落的箭矢和铁器,能用的带回。”最后她看向南门:“主力在这边,先把缺口封住,石料不够就拆北边废弃屋墙。”
命令传下去后,人群开始移动。艾琳叫来几位骨干,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摊开地图。她用炭条在南门位置画了个圈:“不是为了今天能睡安稳,是为了下一次还能守住。”
彼得蹲在一旁记录分工名单。艾琳指着图上几处薄弱点:“明天开始轮修制,每户每天出一人修工事,其余时间种地、采药、织布。谁不参加,工分减半。”
太阳偏西时,第一批石料运到南门口。几个年轻人合力抬起一块大石,卡进缺口底部。艾琳走过去,伸手试了试稳固性,说:“下面垫土,再压一层碎石。”她弯腰捡起一块小石片,在墙上划了一道标记,“每天做到这条线为止,不准加班。”
一名老妇抱着湿透的粮食袋走来,脸上带着焦急:“仓顶漏了,两袋豆子泡坏了。”
艾琳接过袋子看了看,说:“马上铺油布,把剩下的粮搬到高处。受潮的分开晒,能吃的不能扔。”她转向另一名村民:“组织五个人,明天一早去河湾割芦苇,编席子盖仓库。”
天快黑时,第一批野菜被送进厨房。几个妇女围在一起清洗蒲公英和荠菜,锅里已经开始煮粥。艾琳走进伤员区,赵婶正给一个腿受伤的少年换药。
“药膏还有多少?”艾琳问。
“清毒膏剩半罐,止血藤粉还够三天。”
艾琳皱眉:“派人去北坡找新鲜的止血草,带根挖。告诉他们,找到一筐记双工分。”
她走到每个伤床前查看。一名昏迷的青年呼吸微弱,她伸手探了探额头温度,又翻开眼皮看了看。她对赵婶说:“今晚你守他,我明早再来。”
走出布棚时,月亮已经升起。村口传来低语声,是家属们聚在一起等消息。艾琳站在空地上,举起手让大家安静。
“我们活下来了。”她说,“有人倒下了,但他们换来的是这个村子还在。明天我们不开工,早上九点,所有人到这里来。”
没人说话。有人低头抹眼泪,有人握紧拳头。艾琳没再多说,转身离开。
第二天清晨,阳光照在南门新堆的石墙上。村民陆续聚集到空地。艾琳站在一块石头上,面前摆着三支松脂火把。她点燃第一支,插进土里。接着点燃第二支、第三支。
没有人哭。没有人说话。大家静静地看着火焰跳动。
艾琳说:“他们名字会刻在南门碑上。从今天起,每完成一项重建任务,记双倍工分。修墙、种地、采药、做饭、带孩子,都算。”
人群中有孩子抬头问母亲:“我也能得分吗?”
母亲点头,轻声说:“你昨天送水送到校场,已经记上了。”
散会后,劳动重新开始。艾琳走到南门,看着新立的木碑。上面已有十几个名字,都是战死者的。她拿出炭笔,在背面写下:“守望者不死。”
中午时分,李婶带着队伍从北岭村回来,押着两辆推车,车上装满干粮和盐块。艾琳亲自上前查验,打开麻袋确认数量后,让登记员记入工分簿。
“按户分配基础口粮。”她说,“大人一天一勺米,小孩半勺。省下来的可以换工分。”
下午,她带人检查北坡猎径。路上发现一处塌方,堵住了水源渠。她立刻调来五人清理碎石,另派两人去上游查看是否有暗沟被破坏。
回到村里,她看见几个年轻人坐在校场边上发呆。她走过去问:“为什么不干活?”
其中一人抬起头:“我们组的人受伤了,没人带队。”
艾琳说:“那就你自己带头。去找彼得领任务,修西坡了望台。工具在仓库右角第三个架子。”
那人愣了一下,站起来走了。
傍晚,彼得拿着工分簿来找她。上面记录了当天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南门缺口填了三分之二,陷阱重设七处,采集药材三筐,修补陶罐十二个。
艾琳翻完记录,说:“明天加一条规则,连续三天完成任务的家庭,优先分配药品和布料。”
彼得问:“警戒呢?要不要减人手?”
艾琳摇头:“双岗不变,哨台每两小时换一次人。敌人退了,但没败。只要我们松懈一天,就可能再失一切。”
她走向村口了望台,爬上木梯。风从北方吹来,带着焦土味。她扶着栏杆,看向远处地平线。那里什么也没有,但她知道,那边有人也在看这边。
夜色渐深,村里亮起几盏油灯。炊烟从屋顶升起,一户人家正在做饭。孩子的笑声穿过院子。
艾琳仍站在台上。她的斗篷上有干掉的血迹,右手虎口裂开一道口子,还没包扎。她盯着北方不动,直到听见下方营地传来脚步声。
彼得走上台,递来一碗热汤:“喝点吧。”
她接过碗,没喝。她说:“明天把陷坑加深一尺,南门加一道暗沟,引水用。”
彼得应了一声,准备下台。
艾琳忽然开口:“那个俘虏,审了吗?”
“还没。关在地窖,等你下令。”
她放下碗,手指轻轻敲了敲木栏。
下方巡逻队员举着火把走过,光影晃动。
一只乌鸦落在南门新碑顶端,歪头看了几秒,扑翅飞向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