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低声说,明天要检查弓弦,油罐引信也要换。艾琳点了点头。
她站在校场边缘,目光落在武器库的木门上。那扇门歪斜着,门轴已经生锈。她走过去,推开门,里面堆满了箭袋、空油罐和断矛。墙角放着一个铁皮箱,上面贴着褪色的标签:引信材料。
她蹲下打开箱子,手指摸到几根干枯的麻绳和半盒火石。数量不够。她合上盖子,又转向旁边的粮仓。三袋黑麦靠在墙边,袋子上有补丁。她解开一袋,抓了一把出来。谷粒发灰,有些还带着霉点。
她走出仓库,直奔村后的小屋。那里是药材存放地。药柜拉开后,只有三小包止血草粉,一卷脏兮兮的绷带,还有半瓶陈年醋——用来清洗伤口。她翻了登记册,上次采药是十天前,现在没人敢出村采新药。
太阳升到头顶时,艾琳召集了几名负责后勤的村民,在指挥棚里坐下。彼得也来了,手里拿着记录本。
“粮食还能撑几天?”艾琳问。
一名老妇人低头看账。“按现在每天两餐算,黑麦最多八天。要是再加一顿稀粥,能多两天。”
“盐呢?”
“只剩一陶罐,用不了五天。”
彼得翻开本子。“箭头坏了三百多个,能修的不到一半。弓弦松了二十张,必须换。火油还有四桶,但引信只够做六十个。”
艾琳没说话。她盯着桌面的地图,手指慢慢划过村子周围的几个点:东谷、北岭、旧磨坊。
“我们守得住阵。”她终于开口,“可没有粮,没有药,没有火油,十天之后,不用敌人打进来,自己就会垮。”
没人回应。棚子里很静,只有风吹动帘布的声音。
“有人提议省着用。”艾琳继续说,“省一口饭,多活半天。可这没用。我们要活下去,不是等死。”
她站起身。“必须出去找补给。”
话音落下,几个人同时抬头。
“不能全员出动。”她说,“也不能去敌占区。只能找废弃的村子,看有没有遗留的东西。”
“我去。”彼得立刻说。
艾琳看着他。“你知道北面有两个荒庄,一个在河弯处,一个在坡背后。你还走过旧驿道,知道哪里能藏身。”
彼得点头。
“你带五个人。”艾琳说,“轻装,不带旗,不走大道。目标是找吃的、药材、布料、铁器。看见人烟就绕开,听见动静就撤。”
“明白。”
“路线我来定。”她拿出一张纸,铺在桌上,用炭条画出一条线,“从北谷小径进,避开主路。先查河弯庄,那里以前住过猎户,可能有陷阱零件。如果没收获,再去坡背庄,那里有个地窖。”
她抬眼看向彼得。“你们凌晨出发,天亮前穿过林带。白天隐蔽,晚上行进。每两个时辰派一人回传消息,用暗哨接应。”
彼得记下要点。
“物资优先级:食物第一,药品第二,工具第三。”艾琳说,“不要硬闯房子,不要翻动明显有人住过的痕迹。只拿废弃物品。”
她顿了顿。“若遇异动,立刻撤回。宁可空手,不可折人。”
会议结束,村民们陆续离开。彼得留下核对名单。艾琳走到村口,查看通往北谷的小路。路面被昨夜雨水冲出沟痕,杂草长得高。这条路平时没人走,容易隐藏行踪。
傍晚,彼得带着五人集合在校场。都是经验老到的守卫,穿深色粗布衣,背小包,腰间别短刀。每人带三天干粮,水囊装满。
艾琳亲自检查装备。她拿起一个包袱,打开看里面的布条是否够长。又试了试鞋底,确认不会发出响声。最后她把一个小布袋交给彼得,里面是备用火石和两包药粉。
“这是最后一批止血粉。”她说,“带上。”
彼得收好。
月亮还没升起来,天空呈深灰色。村口聚集了不少人。留守的村民默默站着,没有人说话。几个孩子躲在母亲身后,睁大眼睛看着队伍。
艾琳走到彼得面前。两人对视片刻。
“记住我说的话。”她说,“安全回来。”
彼得点头。
她伸手拉住他的袖口,用力捏了一下。“遇到情况,马上撤。”
彼得再次点头。
队伍开始移动。六个人排成单列,脚步很轻。他们穿过村门,踏上北谷小径。影子被昏暗的天光拉长,渐渐融入树林。
艾琳站在村口,一直看着他们走远。直到最后一个身影拐过山弯,消失不见。
她转身走向指挥屋。路上遇到两名巡逻队员,正提着灯笼交接岗哨。
“西坡没问题。”一人说。
“东谷信号桩也正常。”另一人补充。
艾琳点头。“今晚加强了望。每隔半个时辰报一次平安。”
她走进屋子,点亮油灯。墙上挂着地图,她用炭笔在北谷沿线标出三个点:起点、中途休息地、第一个目标村庄。
桌上有登记册、木牌指令和一把旧匕首。她拿起匕首,检查刀刃。有点钝了。她顺手放在一边,准备明天让人打磨。
外面传来脚步声,是值夜的村民经过。有人低声咳嗽,有人整理矛杆。村子恢复了安静,但这种安静和从前不一样。少了一个人,少了一份回应。
她坐下来,翻开新的记录本。第一页写着:“补给行动日志”。
她写下时间、出发人员名单、任务内容、预计返回日期。
写完最后一行,她合上本子。
灯芯跳了一下,火光晃动。她伸手拨了拨,火焰稳定下来。
远处山林深处,一只夜鸟扑翅飞起。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声。
她站起来,走到门边。夜色浓重,山路看不见尽头。
她关上门,吹灭灯。黑暗中,她的手搭在门栓上停了几秒,然后缓缓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