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亲王倒台后的第一个春天,朝廷颁布《商政新规》。消息传到府城时,商会正在举行季度议事。
“...各州府须设市易司,专司商税征收...”钱掌柜念着公文,眉头越皱越紧,“这税赋比往年加了二成!”
老陈头拍案而起:“刚除了个睿亲王,又来个刮地皮的!这还让不让人做生意了?”
满堂哗然。唯有李二狗静静听着,手指轻叩桌面。
“掌柜的,”小翠忧心忡忡,“若是按新规纳税,咱们商盟三成的利润都要上缴。”
李二狗不答,反而问:“新规可说了税银用途?”
孙铁柱翻看公文:“说是用于整修官道、疏浚运河...”
“这是好事。”李二狗突然道,“诸位可记得去年往西域运货,因道路颠簸损失了多少货物?”
众人一愣。赵四掰着指头算:“少说损失了三车...”
“若官道平整,运河畅通,这些损失本可避免。”李二狗起身,“纳税不为敛财,而为惠民,我们该当支持。”
这话让骚动稍平,但仍有人不服。以布商刘掌柜为首的几个商户,当晚就来找李二狗。
“李会长,我们知道您仁义。可这税赋实在太重...”刘掌柜苦笑,“不瞒您说,我们几家已经打算缩减经营了。”
李二狗给他们斟茶:“刘掌柜可知道,江南的丝绸为何能卖到西域?”
“自然是质量上乘...”
“不止。”李二狗摇头,“更因江南水网密布,运输便利。若我们也能修通道路,府城的布匹何愁销路?”
见众人仍犹豫,他取出账本:“这样,今年商盟代各位缴纳新增税款。若明年收益未增三成,税款由商会承担。”
这话一出,连小翠都惊了:“掌柜的!这可不是小数目!”
刘掌柜等人更是动容:“这...这怎么使得!”
“使得。”李二狗微笑,“我对府城的商路有信心。”
消息传开,全城震动。都说李二狗疯了,竟要替全城商户纳税。
然而更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三天后,李二狗向知府衙门递上《整修商路建言书》,不仅支持新税,还主动提出三条建议:
其一,商路规划应听取商户意见;
其二,工程款项须公示用途;
其三,允许商户参与工程建设。
知府将建言书上奏朝廷。半月后,圣旨下:准李二狗所奏,特设“商路监理司”,由商盟推举三人参与。
这下连最初反对的人都服气了。刘掌柜红着脸来道歉:“李会长深谋远虑,刘某惭愧...”
四月春耕忙,商路整修也如期开工。李二狗每日必到工地,不是监工,而是与工匠同吃同劳。
这日,他正与工人一起抬石铺路,忽见几个老汉在田边唉声叹气。
“老伯,为何发愁?”李二狗擦着汗问。
“官爷有所不知,”老汉指着脚下的土路,“这路一修,把我们下田的小道给截断了...”
李二狗仔细查看,果然发现设计疏漏。他当即找来工头:“在这里加修一条辅路,要能通牛车。”
工头为难:“这要增加预算...”
“超出的部分,商会来出。”李二狗毫不犹豫。
类似的事情接连发生:王寡妇家的水井被填,商会出资重挖;张铁匠的铺子要拆迁,商会帮忙选址重建...
百姓们都说:“李会长修路,真是修到我们心坎里了!”
然而麻烦还是来了。五月汛期,连降暴雨,新修的路基多处坍塌。
更糟的是,监察御史正好巡视到此,当即上奏弹劾,说商盟“修路不力,浪费公帑”。
朝中顿时哗然。连一向支持商盟的韩老先生都来信询问。
商会内部又起波澜。老陈头急得团团转:“早说过不该揽这差事!”
李二狗却冒雨勘察灾情,三天三夜未合眼。第四天,他带着一份报告求见监察御史。
“大人请看,”他摊开图纸,“这次塌方,主要因这段路原为沼泽,本就不宜修路。这是当年的地质记载。”
御史仔细查看,果然如此。
“况且,”李二狗继续道,“这次塌方反而让我们发现一个重要问题——整个府城的地下水位正在下降。”
他出示各地水井的记录:“若不及时应对,明年恐有大旱。”
御史动容:“此言当真?”
“商会愿立军令状。”李二狗正色道,“若判断有误,甘受重罚。”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六月开始,府城果然出现旱情。幸亏商会早有准备,不但开仓放粮,还组织百姓挖渠引水。
更妙的是,新修的水渠正好与官道并行,既解决了灌溉,又保护了路基。
监察御史回京后,上表为商盟请功。皇上御笔亲书“惠商利民”金匾,赐予商盟。
八月,官道全线贯通。第一批商队出发时,百姓夹道相送。
刘掌柜拉着李二狗的手,老泪纵横:“李会长,这条路真是修对了!光是运费就省了三成!”
然而李二狗的目光已经投向更远方。
当晚,他在商会召开特别会议。
“诸位,路修好了,接下来该做什么?”
赵四抢答:“当然是好好做生意!”
“不止。”李二狗摇头,“我们要让这条路,成为百姓的致富路。”
他提出一个大胆计划:在官道沿线建立驿站,不仅提供食宿,还收购当地特产,教授加工技艺。
“比如这个村子善编竹器,我们就教他们编更精美的竹艺品;那个镇子盛产药材,我们就教他们炮制之法...”
小翠眼睛一亮:“这样百姓就能在家门口赚钱了!”
说干就干。第一个驿站在十里坡建成,不仅提供歇脚,还展出当地村民的竹编。不到一个月,十里坡的竹器就卖到了省城。
更让人惊喜的是,村民们赚了钱,自发组织护路队,日夜巡逻。
到年底时,官道沿线已建起十二个驿站,带富了三十多个村落。
腊月二十三,小年。李二狗巡视最后一个驿站回来,见路口聚满了百姓。
“李会长!”村民们捧着自家产的干货、绣品,“这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李二狗婉拒不得,最后道:“这些礼物,就放在驿站展示吧。让过往客商都看看,咱们百姓的手艺!”
回城路上,赵琰忍不住问:“李会长,你为何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
李二狗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只因我始终记得,商道的尽头是百姓的灶台。”
夜色渐深,府城灯火如昼。新修的官道上,车马往来不绝。
商以载道,道在民心。这一次,他们终于让所有人看到:利民之举,方为经商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