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师爷府上回来,李二狗一夜未眠。沈师爷那番话,像在他心里点亮了一盏灯,虽然光线微弱,却照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天刚蒙蒙亮,他就把大伙儿召集到后院。
“从今儿个起,咱每天多做二十个杂粮饼,不卖,就送给街口那些讨生活的苦命人和小乞丐。”李二狗开门见山。
周寡妇第一个赞成:“这是积德的好事!俺看行!杂粮饼实在,顶饿!”
赵四却有点嘀咕:“二十个?咱现在点心都不够卖呢,这不是……”
“这不是亏本买卖,”李二狗打断他,“沈师爷说了,好名声就是护身符。咱舍出去的是饼,挣回来的是人心。”
孙铁柱闷声道:“要送就天天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小翠也点头:“对!让人知道咱是真心实意,不是做样子。”
说干就干。当天上午,铺子门口就支起个小桌,摆上一簸箕热腾腾的杂粮饼,旁边立了个小木牌,上面是小翠工工整整写的四个字:“每日济贫”。
起初,只有几个胆大的小乞丐和流浪汉来拿,眼神里还带着警惕。刘嫂和张妈笑容和蔼地递上饼子,还配碗热水。几天下来,来领饼的人多了,也知道规矩了,排着队,领了饼子还不忘说声“谢谢掌柜的”。
这事很快就在市井间传开了。
“瞧见没?小河李记的掌柜,仁义!”
“可不是嘛!天天送,雷打不动。”
“人家点心做得好,心肠也好!”
绸缎庄老板娘特意过来,塞给周寡妇一块好料子:“给孩子们做围裙用!你们这是给整条街积福呢!”
连对面茶馆的伙计,有时也会拎壶热茶过来,给领饼的人倒上一碗。
这“乐善好施”的名声,果然比任何广告都管用。来铺子里买点心的客人更多了,好些人就是冲着这份“仁义”来的,说买他家的点心,心里踏实。
李二狗见第一步走得稳,又开始第二步。他让孙铁柱暗中物色地方,想在城外找个稳妥之处,建个秘密仓库,专门存放从落云寨等地收来的珍贵山货。一来减少运输风险,二来也能做些初步加工,避免所有工序都在铺子里,太过扎眼。
孙铁柱办事牢靠,没过几天就在城外十里坡找到一个废弃的砖窑,地方偏僻,但交通还算方便,稍加修整就能用。李二狗去看过,觉得很满意,当即租了下来,让大牛带着两个信得过的伙计先去收拾。
明面上,小河李记依旧是那个生意红火、偶尔行善的点心铺子。暗地里,一条更隐蔽、更安全的供应链正在悄悄构建。
吴掌柜那边自然也听说了施粥赠饼的事,起初嗤之以鼻:“沽名钓誉!能坚持几天?”可眼看小河李记的名声一天好过一天,连府台大人偶尔问起市面情况时,师爷都会提一句“城西那家小河李记,生意做得仁义”,吴掌柜就坐不住了。
他意识到,李二狗这招看似笨拙,实则高明。再想用以前那些下三滥的手段,难度和风险都大了很多。毕竟,对付一个普通商户和对付一个有名的“善人”,官府的态度是会不一样的。
“得换个法子……”吴掌柜眯着眼,琢磨着更阴险的计策,“不能明着来,就从根子上给他烂掉!他不是靠山货吗?要是他的山货源头自己出问题呢?”
一个毒计渐渐在他心中成形。他叫来心腹,低声吩咐了几句,心腹领命而去。
府城的天空,看似晴朗,却不知何时又会积聚起新的乌云。李二狗站在铺子门口,看着排队领饼的人群,和络绎不绝的顾客,心中并无多少轻松。他知道,吴记绝不会善罢甘休,眼前的平静,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短暂的间歇。
他转身回到后院,对正在清点山货的孙铁柱低声说:“铁柱哥,城外砖窑那边得加快进度。另外,落云寨那条线,往后尽量让韦婶的家人出面转运,咱们的人少露面。”
孙铁柱会意地点点头。
善名如同铠甲,但要想在商战中活下去,光有铠甲还不够,还得有藏在暗处的盾牌和利剑。李二狗开始明白,在这府城立足,需要的是明暗两手,既要阳光下的仁义,也要阴影里的谨慎。接下来的路,注定步步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