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的秋意渐浓,梧桐叶子开始泛黄飘落。小河李记的铺子经营渐渐步入正轨,不再像刚开始时那样大起大落。
每日清晨,天还未亮透,帮工刘嫂和张妈就来到铺子。一个生火,一个和面,配合得越来越默契。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面盆里的面团渐渐光滑,一切都按部就班。
李二狗住在铺子后院的小屋里,总是第一个起床。他先检查前夜的剩料,再清点当日要用的食材,最后在账本上记下开支。这些习惯是从县里带过来的,雷打不动。
赵四每隔三日从县城来一趟,捎来周寡妇特意准备的老面引子,还有县里铺子的收益。两人总要坐在后院说会儿话,交换两边的消息。
“周婶又琢磨出新点心了,用南瓜和黍米面做的金瓜糕,县里卖得可好了。”
“郑老爹前日摔了一跤,好在不严重,俺让铁柱送了些点心去。”
“刘记最近老实多了,听说在忙着巴结新知县。”
李二狗静静听着,偶尔问上一两句。说完正事,赵四总要到前头铺子转转,尝尝新出的点心,给刘嫂张妈捎些县里的土产。
铺子的生意不温不火,但稳中有升。早晨多是街坊来买早点,午后来买点心的多是妇人家的丫鬟婆子,傍晚则有些读书人来买夜宵。
最让李二狗欣慰的是,渐渐有了些老主顾。绸缎庄的老板娘每三日必来买一次野蜂蜜饼,说是给她家小孙子吃。隔壁茶馆的掌柜也常来订些点心配茶卖。
这日,一位常来买点心的老主顾建议:“李掌柜,你家点心好是好,就是样式太朴实。府城人讲究个精致,何不试试做些花样?”
李二狗记在心里,当晚就给县里捎信。没过几日,周寡妇就让人捎来几样新做的模子:梅花形的,鲤鱼状的,还有福寿字样的。
试做那天,刘嫂和张妈对着新模子发了愁:“这可得费工夫了。”
李二狗挽起袖子:“俺来试试。”
他按周寡妇捎来的方子,试着做了几炉。第一炉火候没掌握好,梅花酥裂了瓣。第二炉馅料太满,鲤鱼胀破了肚。直到第三炉才像了点样子。
新点心摆上柜台,果然吸引了不少客人。虽然价钱贵了些,但买的人反而多了。尤其是那种福寿酥,很快成了送礼的抢手货。
然而好景不长。这日清晨,张妈突然说儿子染了风寒,要请假几日。正值重阳节前,订单比平日多,刘嫂一个人忙不过来。
李二狗正要去找临时帮工,却见绸缎庄的老板娘领着个小姑娘来了:“听说你们缺人?这是俺家远房侄女小翠,手脚麻利,让她来帮几天忙吧。”
小翠才十五岁,有些怯生,但干活确实利索。揉面、包馅、看火,一学就会。刘嫂直夸:“比俺当初强多了!”
重阳节那日,铺子忙得团团转。订寿桃的,买重阳糕的,人来人往。小翠手脚不停,一会儿招呼客人,一会儿帮忙装盒,竟没出一点差错。
傍晚盘账时,李二狗特意多给了小翠些工钱。小姑娘红着脸推辞:“使不得,俺是来帮忙的...”
正说着,绸缎庄老板娘笑着进来:“俺就说吧,这丫头能干!”原来她早就想给侄女找个活计,正好借这个机会。
于是小翠就留了下来。铺子里多个人手,顿时轻松不少。李二狗又教她认字算账,小姑娘学得认真,很快就能帮着记账了。
天气渐渐转凉,李二狗想着该添些冬衣。这日打烊后,他带着小翠去布庄扯布,正好遇见几个老主顾在闲聊。
“听说城东开了家新点心铺,花样可多了!”
“俺去尝过,中看不中吃,还是李掌柜家实在。”
李二狗听了,心里有了计较。第二日就让刘嫂试着做了几样新式点心:夹馅的酥饼,挂糖的麻花,还有用模子压出的花样糕。
新点心摆出来,果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有个书生模样的后生买了块枣泥酥,尝过后赞道:“外酥里嫩,甜而不腻,比东街那家强多了!”
渐渐地,铺子有了些名气。甚至有人特意从城东赶来,就为买几块地道的乡下点心。
这日傍晚,李二狗正在教小翠算账,忽见一个衣着体面的老先生走进来。那人仔细看了点心,又打量铺子,最后问道:“掌柜的可是青州县人?”
原来这老先生是府台衙门的师爷,早年曾在青州县住过,最爱吃当地的点心。听说这儿开了家青州点心铺,特意找来。
李二狗忙请老先生尝了几样点心。老先生边尝边点头:“是这个味!地道的青州味!”
临走时,老先生买了许多点心,还说要在衙门里帮忙宣扬。
果然,没过几日,就来几个衙门的人买点心。从此,铺子里常有些体面的客人光顾。
生意好了,李二狗却不敢大意。每日仍是亲自检查食材,品尝新点心的味道。账目更是日日清点,一笔不错。
小翠渐渐熟练,已经能独当一面。刘嫂张妈也各司其职,铺子里井井有条。赵四来的次数少了些,说是县里铺子也忙。
这日晚间,李二狗独自坐在柜台后算账。烛光摇曳,账本上的数字清晰工整。这个月除去开销,净赚了八两银子。
他合上账本,望向窗外。府城的夜空比县城明亮许多,星星却似乎稀疏了些。
忽然想起县里的小院,这个时辰,周寡妇该在灶前熬明日的粥,孙铁柱在检查门窗,小丫在温习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