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车吱呀呀驶进府城时,正值早市热闹时分。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看得赵四眼睛都不够使了。
“好家伙!这铺面比咱县里气派多了!”赵四指着一家点心铺,“瞧那匾额,描金的!”
李二狗却注意到别的事:府城人走路都比县城快几分,妇人家的衣裳样式新颖,连挑担的小贩吆喝声都格外响亮。
按着地址找到要转租的铺面,位置果然不错。就在一条热闹街市的拐角,对面是家绸缎庄,隔壁是茶馆。铺面不大,但带着个小后院,能当库房。
房东是个精瘦的老先生,捻着山羊胡说:“这地段,一年租金五十两,不二价。”
赵四倒吸一口凉气:“五十两?抢钱啊!”
李二狗却沉稳还价:“四十两。俺们长期租,按时交租。”
讨价还价一番,最终四十五两成交。签了契书,付了定金,这铺面就算租下了。
回到客栈,赵四还心疼钱:“四十五两!够咱在县里租两年了!”
李二狗道:“府城有府城的价。关键是咱能不能挣出来。”
接下来几天,两人忙得脚不沾地。找人粉刷铺面,订做匾额,置办家伙事。李二狗还特意去各家点心铺转悠,看人家怎么经营。
赵四发现个问题:“府城点心都做得小巧精致,咱那大个的喜饼寿桃,怕是不好卖。”
李二狗点头:“入乡随俗。咱也得改改样式。”
周寡妇收到捎回的点心样子,又喜又愁:“这么精细,俺怕做不来…”
桂枝却跃跃欲试:“俺能学!俺手巧!”
于是县里铺子也开始试做新样式。周寡妇带着妇人们琢磨小号的喜饼,迷你寿桃,还有府城流行的荷花酥、佛手包。
开张日子定在重阳节。前一天,李二狗带着赵四和周寡妇先来府城做准备——周寡妇是特意来指导点心的。
新铺子收拾得干净亮堂。“小河李记”的匾额黑底金字,看着就气派。周寡妇却对灶间不满意:“这灶台火候不好控,得改改。”
开张这天,鞭炮放得震天响。看热闹的人围了不少,但真买的却不多。
一个老太太瞅了瞅点心:“哟,这喜饼个头不小,价钱也不便宜。”
另一个妇人道:“看着倒是实在,就是不知味道咋样。”
赵四急得直冒汗,扯着嗓子喊:“开业大吉!买五送一喽!”
周寡妇赶紧切了试吃的点心,可尝的人多,买的却少。
一天下来,没卖出多少。晚上算账,赵四哭丧着脸:“连租金都没挣出来!”
周寡妇也发愁:“府城人口味刁,咱的点心不对路啊。”
李二狗却道:“不急。才头一天嘛。”
第二天,他让周寡妇专门做了一炉县里最受欢迎的枣泥糕,切成小块免费试吃。
这一试吃,效果出来了。一个老先生尝了连连点头:“嗯!这枣泥熬得地道,不像别家放香精。”
几个妇人也都说:“甜而不腻,枣香味足。”
渐渐地,买的人多了起来。尤其是一种用野蜂蜜做的蜜糖饼,很快卖光了。
但问题又来了:府城人嫌点心太大,买一个吃不完,放着又怕坏。
赵四嘟囔:“府城人就是事儿多!”
李二狗却道:“咱改。做小号的,一样价钱,买多个还能优惠。”
果然,改成小号后,卖得更好了。周寡妇又琢磨出几样新样式:一口一个的迷你包子,夹馅的酥饼,还有用野果子熬的果酱饼。
这天,绸缎庄的老板娘来买点心,尝了野果子酱饼后惊喜道:“这个好!酸甜开胃,俺家小子最爱吃!”
她一口气买了十块,还介绍给来买布的客人。渐渐地,铺子有了些熟客。
但最大的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天。那日生意清淡,忽然来了个衣着体面的老先生,指着招牌问:“你们可是青州县那个小河李记?”
原来这老先生的亲戚在青州县吃过他家的点心,一直念念不忘。听说府城开了分号,特意找来。
老先生买了好几样点心,第二天又来回购,还带来几个朋友:“就是这家!地道的乡下点心,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强多了!”
口碑就这么传开了。来买点心的越来越多,有的是图新鲜,有的是怀旧,有的就是喜欢这实在味道。
李二狗趁机推出“县城老味道”系列,专门做那些最传统的点心:粗粮饼子、野菜包、山货糕...反而大受欢迎。
一个月下来,算盘一打,竟然挣出了租金还有余。赵四乐得合不拢嘴:“府城钱真好挣!”
周寡妇却提醒:“别得意忘形。咱得保持质量。”
李二狗决定:周寡妇每月来府城指导几天,赵四负责两边跑,县里铺子由孙铁柱暂管。又雇了两个本地妇人帮忙看店。
渐渐地,小河李记在府城站稳了脚跟。虽然比不上那些大点心铺气派,但有了自己的一批老主顾。
这日晚间,李二狗站在新铺子前,望着府城的万家灯火。从县城到府城,这一步走得不易。
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只要保持本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