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新棚子终于完工了。青砖灰瓦,宽敞明亮,比老铺面大了整整一倍。磨盘、灶台、货架一应俱全,后墙还开了大窗,通风透亮。
开张这天,赵四早早起了,在门口挂上红绸,放了一挂响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得整条街都听见了。
周寡妇带着妇人们在新灶台前试火,蒸笼里冒出腾腾热气:“这新灶台真好使!火旺又省柴!”
桂枝兴奋地跑来跑去:“周婶!新磨盘转得可轻快了!”
街坊邻居们都来看热闹。王婆挎着篮子,啧啧称赞:“真气派!比刘记的灶间还敞亮!”
布庄老板娘送来匹红布:“给新棚子添点喜气!”
药铺掌柜捎来包香料:“新灶开火,图个吉利!”
郑老爹拄着拐,里外转了一圈,满意地点头:“好!真好!往后能多接买卖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张记茶楼的张掌柜也来了,还带着份贺礼——一套细瓷茶具。
“李东家,恭喜恭喜!”张掌柜捻须笑道,“新知县听说你家扩铺,特意让俺捎句话:诚信经营,必有好报。”
这话分量可不轻!赵四激动得直搓手,周寡妇更是喜得抹眼泪。
热闹过后,生意照常做。新棚子果然好用,磨面、和面、蒸煮各占一处,互不干扰。效率提高了不少,往日忙到晌午的活计,如今辰时就能做完。
李二狗却不敢大意,把大家叫到一块儿:“铺子大了,规矩更要严。用料、火候、卫生,样样都不能马虎。”
周寡妇点头:“二狗说得对。俺看咱得立个新章程:磨坊专人负责,灶间专人看火,不能像以前那样乱糟糟的。”
孙铁柱补充:“进出物料都得记账,一笔不能差。”
小丫举起新账本:“俺做了三本账:原料、人工、买卖,清清楚楚!”
新规矩立下,大家各司其职,井井有条。赵四负责采买,孙铁柱管仓储,周寡妇带人做点心,桂枝帮着打下手,大牛专干力气活。小丫的总账更是越来越像样。
生意果然更红火了。新老主顾都说小河李记的点心越发精致,分量也更足了。连五味斋的老掌柜都又来加订,说要开拓府城市场。
然而好景不长。这日赵四去粮市买黍米,回来时脸色铁青:“刘记那老小子,居然在粮市口也开了家点心铺!价钱压得比咱还低!”
孙铁柱去看了回来说:“点心做得粗糙,但价钱实在便宜,抢走不少客人。”
更气人的是,刘记伙计竟在街口拉客,见人就喊:“刘记点心,便宜实惠!比某些店强多了!”
周寡妇气得直哆嗦:“忒不要脸!学咱做点心,还压价抢生意!”
李二狗却沉得住气:“让他学。咱做好自己的就行。”
果然,没过几天,就听见街坊议论:
“刘记的点心看着便宜,吃着硌牙!”
“馅料少得可怜,净是面疙瘩!”
“昨儿个老张家娃吃了拉肚子,找他们理论还不认账!”
小河李记的生意渐渐又回来了。老主顾们都说:“贵是贵点,吃着放心!”
谁知刘记又生一计。这日县衙突然来人查税,带头的还是那个高个税吏。
“李二狗,有人举报你偷漏税款!”税吏板着脸,“账本拿来!”
小丫赶紧捧出账本。税吏翻了半天,突然指着一笔:“这五十斤黍米,进货价为何比市价低三成?”
李二狗心里一紧。这是从府城粮行进的货,价钱确实便宜,但一时拿不出凭证。
正在僵持,郑老爹领着个年轻人急匆匆赶来:“差爷且慢!这是府城粮行的伙计,能作证!”
那年轻人取出文书:“差爷请看,这是俺们粮行的出货单,价钱写得明明白白。”
税吏查验无误,只好悻悻而去。
郑老爹这才道出原委:“俺早听说刘记要使坏,特意让侄孙赶来作证。”
原来刘记打听到小河李记进货便宜,便举报他们做假账。幸亏郑老爹消息灵通,才免去一劫。
经过这事,李二狗更加谨慎了。所有进货出货都留凭证,账目记得清清楚楚。
这日打烊后,他把大家叫到新棚子里:“刘记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绊子,咱光防着不行,得想个长远之计。”
赵四嚷嚷:“俺去揍那老小子一顿!”
周寡妇拍他一下:“净出馊主意!”
孙铁柱慢悠悠道:“咱得有个靠山。”
小丫小声说:“新知县不是挺看好咱吗?”
李二狗沉吟片刻:“光靠官府不够。咱得让全县城的人都认咱的牌子。”
他当下决定:第一,所有点心都盖上“小河李记”的戳子;第二,印些优惠券散发;第三,每月推一样新品。
新举措很快见效。“小河李记”的招牌越来越响,甚至有人专门从邻县来买点心。
刘记虽然还在使绊子,但效果大不如前。街坊们都心知肚明,不再上当。
这晚,李二狗站在新棚子里,望着整整齐齐的灶具,心中感慨。新棚子盖起来了,生意做大了,但挑战也更多了。
不过他不怕。只要有这些齐心协力的伙伴,有帮衬的街坊,有认牌子的主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夜色渐深,新棚子里点起油灯。明天,还有新的点心想做,新的生意要谈。
小河李记的路,还长着呢。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总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