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天儿一天冷过一天。清晨起来,瓦片上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在朝阳下闪着微光。
周寡妇裹紧棉袄,哈着白气推开灶房门:“今儿个得把火生旺些,不然面和不开。”
桂枝跟在后面,搓着手说:“周婶,咱是不是该做些耐放的干货了?听说今年冬天格外冷哩。”
前头铺子里,赵四正往门上挂棉帘子,一边挂一边嘟囔:“这北风飕飕的,门缝里都钻风。”
李二狗从后院转出来,手里拿着账本:“四哥说得对,是该备冬货了。小丫,咱还有多少余钱?”
小丫捧着钱匣子,小眉头皱得紧紧的:“哥,买完过冬的煤和粮,就剩不下多少了。”
孙铁柱从库房出来,拍拍身上的灰:“后沟村石老汉捎信来,说今年山货收成好,问咱要不要多备些。”
李二狗沉吟片刻:“要!趁着价低多收些。四哥,明儿个你跟铁柱哥去趟后沟村。”
正说着,郑老爹拄着拐来了,后头跟着个穿官服的人。
“二狗啊,这是县衙户房的王书吏。来核验税票的。”
那书吏板着脸查了税票,又里外看了一圈,最后点点头:“账目清楚,纳税及时,很好。”
送走书吏,郑老爹压低声音:“新知县查税查得紧,刘记那边好像出了纰漏,正焦头烂额呢。”
这消息让大家都松了口气。赵四乐道:“该!让那老小子再使坏!”
备冬货的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赵四和孙铁柱从后沟村拉回满满一车山货:干蘑菇、木耳、野核桃,还有几大袋新黍米。
周寡妇带着桂枝把这些山货仔细分类,该晾晒的晾晒,该防潮的防潮。灶房里整天飘着干货的香气。
这天,李二狗正在后院整理货架,忽听前头铺子里一阵喧哗。出去一看,竟是张掌柜亲自来了,脸上还带着笑。
“李东家,好事!天大的好事!”张掌柜难得地激动,“新知县尝了你家的点心,赞不绝口!说要订些送往知府衙门当节礼!”
这话如同平地惊雷,众人都愣住了。赵四结结巴巴地问:“知...知府衙门?”
张掌柜点头:“正是!要二百盒精装点心,每盒八样,都要最好的!价钱好说!”
周寡妇又喜又忧:“可...可咱没做过这么精细的礼盒啊...”
李二狗稳住心神:“掌柜的放心,我们一定尽力办好。只是这包装...”
张掌柜笑道:“包装不用担心,县衙会统一备办礼盒,你们只管把点心做好就行。”
送走张掌柜,铺子里炸开了锅。赵四激动得直转圈:“俺的娘!知府衙门的买卖!”
桂枝怯生生地问:“咱...咱能行吗?”
周寡妇已经开始琢磨:“八样点心...山药糕、野菜包、枣泥糕、油茶面...”
李二狗当即决定:“从今日起,所有外单暂停接,全力备办知府衙门的订单。周婶负责品控,四哥负责采购,铁柱哥负责仓储,小丫管账。”
任务分派下去,铺子里顿时忙成一团。周寡妇带着桂枝试做了几样新点心:核桃酥、蜜三刀、芝麻糖,都是能放得住的老式点心。
赵四跑遍全县买最好的原料:上等红枣、新磨的芝麻、精炼的猪油...
孙铁柱把库房收拾得井井有条,每种原料都单独存放,严防受潮。
小丫更是认真,每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哥,买核桃花了三两,蜜糖花了二两...”
这天试做新品时,又出了岔子。蜜三刀火候没把握好,糖浆熬老了,吃起来发苦。
周寡妇急得直跺脚:“这都第三锅了!浪费多少糖啊!”
桂枝安慰她:“周婶别急,俺看着火,您歇会儿。”
李二狗尝了失败品,想了想说:“要不试试少熬会儿?糖浆嫩些或许更好。”
果然,第四锅成功了。金黄的蜜三刀闪着蜜光,甜而不腻,酥脆可口。
就在大家忙着备货时,又一个好消息传来:后沟村石老汉的儿子石小虎,在县衙招衙役时被选上了!
石老汉特意来报喜,还带来一筐山货当谢礼:“多亏李东家常带小虎见世面,这才被选上!”
赵四拍着石小虎的肩膀:“好小子!有出息!以后在衙门可得多关照咱铺子!”
石小虎憨厚地笑:“俺一定好好干,不给李东家丢人。”
知府衙门的订单终于如期完成。二百个礼盒整整齐齐地码在铺子里,每个盒子里八样点心,样样精致。
张掌柜来验货时,看得连连点头:“好!真好!新知县一定满意!”
送走货那日,大家都站在门口目送马车远去,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几天后消息传来:知府大人十分满意,还特意问是哪家铺子的点心。新知县脸上有光,赏了张掌柜,又让以后县衙的茶点都从小河李记订。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全县。小河李记的名声更响了,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这晚打烊后,李二狗把大家叫到一块儿:“咱能接到知府衙门的买卖,是靠大家齐心协力。但越是如此,越要谨慎,不能出半点差错。”
众人都点头。周寡妇说:“二狗说得对,咱得更把细才行。”
窗外飘起了今冬第一场雪,雪花静静落下,覆盖了街面。铺子里灯火通明,温暖如春。
这个冬天,注定不会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