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卷着落叶,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地里的活计基本忙完,粮食入了仓,点心作坊在新磨盘和新骡子的加持下,也渐渐步入正轨,运行得越来越顺畅。
李二狗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筹划他心心念念已久的大事——盖新房!
窝棚实在已经无法容纳现在的人畜和物资了。拥挤、潮湿、四面漏风,冬天即将来临,不能再将就下去。
他选定的宅基地就在窝棚旁边,地势稍高,干燥背风。他请村正王老栓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农来看过,都说是块好地方。
盖房子的材料也零零散散准备了一些:木材晾晒得差不多了,石块收集了不少,甚至用点心换来的旧砖瓦也堆在了一角。虽然还不够盖一个大院子,但先起两间结实的土坯房,彻底告别窝棚,是足够了。
钱还是紧张。买磨盘骡子、雇人发工钱,几乎掏空了他大部分流动资金。但李二狗算了一笔账:现在点心订单稳定,每天都有进项;粮食有富余,必要时可以卖一部分;兔子、鸡鸭也在持续出产。紧一紧,挤出盖房子的钱是够的,只是后续的家具物什就得慢慢添置了。
“盖!”李二狗下了决心,“不能再拖了!必须赶在上冻前把主体起来!”
动土选了个晴好的日子。没有隆重的仪式,李二狗只是带着赵四、孙铁柱,按照老规矩,在宅基地四角洒了点酒,燃了炷香,祈求土地爷保佑施工顺利,家宅平安。
然后,赵四抡起镢头,挖下了第一锹土。
标志着新居建设的正式开始。
消息传开,村里不少人都来看热闹。看到李二狗真的要盖新房了,而且看样子规模还不小,人们眼神复杂,有羡慕,有嫉妒,但更多的是佩服和感慨。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那个爹娘双亡、带着妹妹饿得皮包骨头、几乎活不下去的李二狗,竟然能靠着自己的双手,折腾出这么大一份家业?
挖地基、运土、夯实地基……这些重活主要靠赵四和孙铁柱,李二狗也一起上手。周寡妇负责做饭送水,小丫放学回来也帮着打下手。
村里一些受过李二狗好处、或者单纯佩服他为人的人家,也主动过来帮工。有的带来几根木料,有的帮忙砌几块石头,有的只是过来搭把手,出份力气。李二狗都记在心里,工钱照付,或者用点心粮食抵。
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虽然劳累,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笑容。尤其是小丫,每天都要在挖好的地基上跑好几圈,比划着哪里是她的房间,哪里是哥哥的房间,眼睛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李二狗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他既是总指挥,规划着房屋的布局结构,又是主要劳力,什么活都干。晚上收工后,还就着油灯画着简陋的图纸,计算着材料的用量和工期。
他计划先盖一排三间正房,中间堂屋,两边卧室。虽然还是土坯墙,茅草顶,但一定要宽敞、结实、亮堂。将来有条件了,再扩建厢房、厨房,甚至围个院子。
随着墙体一天天垒高,房屋的雏形渐渐显现出来。虽然简陋,但比起那个低矮破败的窝棚,已然是天壤之别。
站在初具轮廓的新房前,李二狗常常会出神。他想起刚穿越过来时的绝望,想起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滋味,想起洪水的恐怖,想起刘记的打压……一幕幕如同昨日。
而现在,他有了土地,有了产业,有了可靠的伙伴,有了稳定的收入,甚至即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遮风挡雨的家。
这一切,都是他用汗水、智慧和不屈的意志,一点一点挣来的。
未来似乎从未如此清晰可见。他仿佛已经看到,在新房子里,小丫有了自己安静读书写字的空间;赵四、孙铁柱他们有了更宽敞的住处;点心作坊可以规划得更合理;明年或许可以尝试种更多经济作物,养更多牲口……
路还很长,但他已经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并且步伐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寒风依旧,但工地上却热气腾腾。打夯的号子声、锯木头的嘶嘶声、人们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希望的劳动乐章。
新居动土,不仅仅意味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更象征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更加稳定、富足、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李二狗知道,当新房落成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将真正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而这一切,都值得他付出所有的努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