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战告捷,让李二狗和赵四都信心倍增。
第二天,李二狗立刻投入了扩大生产。他增加了小米的用量,又尝试着掺入一部分磨细的杂粮面(用之前换来的),以降低成本。苜蓿粉和那点珍贵的蜂蜜依旧是提味的关键。
赵四则负责砍柴、挑水、磨面这些力气活,干得比以往更起劲。他看到铜钱,就像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小丫也没闲着,她负责清洗树叶(用来包裹米糕)、照看灶火,小脸上满是认真。
窝棚里第一次有了点小作坊的热火朝天景象。
这一次,他们做出了将近五十块米糕。赵四再次满怀信心地赶往镇上。
然而,傍晚赵四回来时,脸上的兴奋劲儿却消减了不少。
“咋了?没卖完?”李二狗心里一沉。
“卖是卖完了……”赵四挠挠头,从怀里掏出钱袋,倒出来的铜钱比昨天多,但神色却有些沮丧,“就是……有人说了闲话。”
“什么闲话?”
“有人说咱们的点心颜色怪怪的(指苜蓿粉的绿色),问是不是用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还有人说吃起来有股草味儿,不如杂粮饼子实在……”赵四闷声道,“虽然买的人还是不少,但我听着心里不舒坦。”
李二狗皱起了眉。他忽略了外观和口味接受度的问题。苜蓿的清香和绿色在现代人看来是健康天然,但在缺乏认知的古代乡下,确实容易引起疑虑。而且,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人不喜欢也很正常。
“还有,”赵四补充道,“今天镇上多了个也卖杂粮饼子的,价钱比咱们便宜一点,抢了些生意。”
竞争也来了。李二狗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光靠一点新奇和低价,无法长久。
晚上,三人对着那堆铜钱,气氛没有昨天那么高涨。
“哥,他们不喜欢我们的点心吗?”小丫小声问,有些难过。
“不是不喜欢,是有人不习惯。”李二狗安慰妹妹,也是在思考对策,“咱们得想想法子。”
他拿起一块剩下的米糕,仔细看着那淡淡的绿色,尝着那独特的清香。优点不能丢,这是区别于其他粗粮饼子的关键。但或许可以在外观和营销上动动脑筋。
“赵四,明天你去镇上,别光傻站着卖。”李二狗有了主意,“你带上一块掰开的,让人先尝一点点,觉得好吃再买。有人问颜色,你就说是加了山里的清热野菜粉,对身体好,专门给干活出力的人准备的。”
先尝后买,能打消顾虑。赋予产品“清热”、“对身体好”的概念,提升它的价值感,避免和低价的杂粮饼子直接对比。
“另外,”李二狗继续道,“咱们也不能光指着一种。我想想,能不能用红薯(如果能有的话)、或者豆面做点别的花样?”
但新食材意味着新的成本和不确定性。
赵四听了,眼睛又亮起来:“这法子好!让人尝尝,香着呢!不怕他们不要!二狗兄弟,还是你脑子活!”
第二天,赵四带着四十多块米糕和新的销售策略去了镇上。
李二狗在家也没闲着。他一边照料地里疯长的苜蓿和菜苗,一边琢磨新点子。他发现之前种的几棵豆子居然结了不少豆荚,虽然还没完全成熟,但剥开里面的嫩豆子,清甜可口。
或许……可以做豆蓉馅?或者磨点豆粉?
但工具是个大问题。石臼磨粉效率太低,而且不够细腻。想要扩大生产,改善品质,必须要有更好的工具,比如……石磨?
可一套最小的石磨,也得不少钱。而且还得有牲口拉磨,人力推太费劲了。
刚刚看到的一点曙光,似乎又遇到了新的瓶颈。扩大生产带来的不仅是收益,还有成本、竞争和更复杂的问题。
李二狗看着窝棚外那片欣欣向荣的苜蓿地,心情有些复杂。发展,果然不是一帆风顺的。
傍晚,赵四回来了。这次脸上带着笑容。
“二狗兄弟!你教的法子真管用!”赵四兴奋地说,“让人一尝,买的人就多了!好些人还说这草香味吃了确实舒服!今天卖得比昨天还快些!就是……还是有人嫌贵,去买更便宜的杂粮饼子了。”
李二狗点点头。策略有效,但根本问题还没解决——成本和高价值认知。
他掂量着今天赚回来的铜钱,又看了看远处邻居家屋檐下挂着的陈旧小石磨(那家估计早就不用了),一个念头逐渐清晰。
攒钱!买磨!甚至……买头小毛驴?
目标似乎又远大了许多,但道路,也似乎更加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