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赵四这个劳力,李二狗肩上的担子确实轻了不少。砍柴、挑水(去没结冰的上游)、修补窝棚这些重活累活,赵四都抢着干,虽然干得粗糙,但胜在肯卖力气。为了口吃的,他算是把压箱底的勤快劲儿都拿出来了。
李二狗则把更多精力放在精打细算地管理那点口粮,以及照顾小丫上。偶尔,他也会让赵四去河边看看,能不能凿开冰面,用鱼篓碰碰运气。虽然收获寥寥,但偶尔一两条手指长的小鱼,也能让粥里多点腥气,给三人补充点难得的蛋白质。
日子依旧紧巴,但在相互帮衬下,竟然也勉强维持了下去,甚至比李二狗预想中独自挣扎要好上一些。
漫长的冬夜,无所事事,窝棚里又冷得睡不着,三人便常常围在那盏珍贵的桐油灯旁,借着那点微弱的光亮和彼此呼出的白气取暖,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多是赵四在吹嘘他以前走街串巷听来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见闻,哪个镇上的富户小姐跟人私奔了,哪座山里有成了精的黄皮子,虽然多半是道听途说,但也给这沉闷的寒冬增添了几分热闹。
小丫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害怕地捂住耳朵,时而又忍不住追问后来呢。
李二狗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话。他从赵四那些真假参半的闲话里,努力捕捉着关于这个时代、这个地域的有用信息。
这天晚上,赵四又说起他以前去邻县逛集市的热闹,吹嘘自己见识过多好的皮子、多亮的绸缎。
“……要说好东西,还得是县城‘百味斋’的点心!那才叫一个绝!香甜软糯,入口即化!就是贵得吓人,闻闻味儿都得要钱……”赵四咂摸着嘴,仿佛还在回味。
小丫听得咽了口口水,小声问:“赵四叔,点心是啥味儿啊?比腊肉还香吗?”
赵四哈哈一笑:“那不能比!点心是甜的!甜的!小丫你没吃过糖吧?哎哟,那滋味……”
李二狗心中一动,打断他:“你说的‘百味斋’,主要卖些什么点心?用什么做的?”
赵四见李二狗感兴趣,更来劲了:“那可多了!桂花糕、绿豆糕、芝麻饼……好像主要是用糯米、黍米面,掺和着糖、蜂蜜、干果做的吧?反正精细得很,咱们这种粗人,见都少见!”
糯米?黍米?糖?
李二狗脑子里飞快地转着。这些东西,在太平年月都不便宜,更何况是灾后,绝对是奢侈品。但是……
他忽然想起自己藏起来的那袋小米!小米虽然不如糯米细腻,但磨成面,口感也是软糯的!还有,他之前收集的苜蓿种子,虽然细小,但带着一种独特的清甜味道!还有后山那片野苇荡,秋天的时候他看到过有野蜂蜜的痕迹,只是当时不敢去掏……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里萌生出来。
“赵四,”李二狗看向他,“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能做出一种没那么甜,但带着清香味,成本很低的小点心,你觉得……会有人买吗?不用去县城,就在附近镇上或者村里。”
赵四愣了一下,挠挠头:“点心?咱们自己做?那能行吗?谁买啊?”
但很快,他眼睛又亮了起来:“不过……要是真能做出来,便宜的话,肯定有人买!这年头,谁不想尝点甜的?镇上那些小门小户的,买不起‘百味斋’,弄点便宜的甜甜嘴也是好的!就是……这本钱……”
“本钱我来想办法。”李二狗心里有了计较。那袋小米就是他的启动资金。苜蓿籽可以代替一部分糖提供甜味和香气,野蜂蜜如果能弄到一点更是点睛之笔。工具嘛,现有的石臼就能磨面,陶罐可以蒸制。
这不只是一条赚零花钱的路子,更是一个验证他想法的机会!如果成功了,或许能开辟一条新的生计,甚至比编鱼篓更稳定、利润更高!
“赵四,等开春雪化了,你带路,我们去镇上看看行情。”李二狗说道。
“成!包在我身上!”赵四拍着胸脯,虽然还不知道李二狗具体要做什么,但跟着李二狗有饭吃,这是他目前最朴素的认知。
小丫虽然不太明白哥哥和赵四叔在说什么,但听到“甜的”、“点心”这样的字眼,眼睛也亮晶晶的,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