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江南之芯集团,中央技术研究院。
凌晨三点,灯火通明。
林远刚刚从慕尼黑飞回来,顾不上倒时差,便直接一头扎进了汪韬的盘古实验室。
这里的气氛,并没有因为“昆吾”的成功而变得轻松,反而充满了焦虑。
巨大的监控屏幕上,代表青川智算中心的各项指标全线飘红。
“老板,撑不住了。”
汪韬指着屏幕上那条几乎拉成直线的能耗曲线,声音沙哑。
“盘古二期模型的参数量达到了万亿级,对算力的吞吐需求是指数级增长的。我们的h100集群已经满负荷运转。”
“但最致命的不是芯片,是电。”
汪韬调出一张气象水文图。
“今年西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枯水期,金沙江水位下降,水电站发电量锐减30%。为了保民生用电,电网已经对我们进行了三次拉闸限电预警。”
“如果不解决能源的基荷稳定性问题,‘盘古’的训练随时会中断。而大模型训练一旦中断,前面的几千万投入可能就打水漂了。”
水电虽好,但靠天吃饭。光伏风电,波动太大。煤电,有碳税压力。
林远盯着屏幕,眉头紧锁。
他需要一种高密度、零排放、绝对稳定的能源。
在这个星球上,满足这三个条件的能源只有一种。
核能。
但核电站建设周期长达5-8年,选址苛刻,审批极难,远水解不了近渴。
除非是那种核电。
林远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了一份他在军民融合项目组看到的绝密简报。
他猛地转身,拿起红色的保密电话,拨通了张将军的专线。
“首长,我是林远。我需要支援。”
“什么支援?”
“电。”林远的声音冷静而疯狂,“准确地说,我需要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甘肃,武威。
这里是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也是中国最神秘的科研基地之一。
两天后,林远在张将军的陪同下,站在了一座外形奇异的建筑前。
它不像传统的核电站那样拥有巨大的冷却塔,反而更像是一个精致的化工厂。
这里是国家钍基熔盐堆实验基地。
负责接待的,是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所长,吴院士。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炽热如火的核物理学家。
“林远同志,张将军说你想借个充电宝?”吴院士指着身后那台被铅硼聚乙烯层层包裹的设备,开了个硬核的玩笑。
“吴院士,我不是借,我是来谈合作的。”林远开门见山。
“我们的盘古需要稳定的能源。而据我所知,您的tmSR项目,虽然理论先进,但一直面临一个最大的落地难题,控制系统的实时性与安全性。”
吴院士的笑容收敛了。
“你懂行。”
他带着林远走进了控制室。
“钍基熔盐堆,是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皇冠。它不用水冷却,而是用高温熔盐;燃料不是铀,而是钍。它固有安全性高,常压运行,哪怕管道破裂,熔盐也会自动凝固,不会泄露。”
“但是,”吴院士指着屏幕上那疯狂跳动的温度和流速数据,“熔盐在700度的高温下流动,热工水力特性极其复杂。我们需要对反应堆芯进行微秒级的精准控制。”
“现在的数字化仪控系统,用的是西门子十年前的架构,响应速度在10毫秒级。对于tmSR来说,太慢了!这就像是用拖拉机的方向盘去开F1赛车!”
“因为控制跟不上,我们的反应堆一直不敢满功率运行。”
林远看着那些数据,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
“吴院士,如果我给您换一个方向盘呢?”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了那块刚刚流片成功的启明-II工业特种版芯片。
工业之心架构。
“内置NpU,支持边缘AI推理,可实时预测熔盐流体力学模型。裸金属轮询调度,Io响应速度<10微秒,比西门子快1000倍。金钟罩封装,抗强辐射,耐高温。”
“用它做dcS的核心,我保您的反应堆,能跑满功率。”
吴院士接过芯片,放在放大镜下看了许久。
“条件呢?”
“条件很简单。”林远指着窗外那片广袤的戈壁滩。
“我要在这里,在您的反应堆旁边,建一座智算中心。您给我供电,我给您控堆。”
“电算一体,就地消纳。”
这是一个疯狂却又在物理逻辑上极其完美的闭环。
核反应堆 提供源源不断的、极其稳定的清洁电力。
AI芯片 消耗电力,产生算力,同时利用算力反向精准控制核反应堆,提高其效率和安全性。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最硬的能源技术与最软的信息技术,进行物理层面的直接耦合。
夸父工程。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王海冰带领的特种bG团队,与核所的专家们同吃同住。
他们要完成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在反应堆不停堆的情况下,逐步替换掉原有的西门子控制模块。
这无异于给一颗跳动的心脏做手术。
“3号回路温度传感器接入……信号同步……芯片接管控制权……”
“倒计时……3、2、1,切换!”
随着王海冰按下回车键,控制屏幕上的数据流瞬间发生变化。
原本锯齿状的温度波动曲线,在AI介入的瞬间,被强行拉直成了一条平滑的直线。
“pId控制算法已由‘盘古’模型接管。”
“预测控制(mpc)启动。”
“熔盐流速波动率下降90%!”
“成功了!”吴院士看着屏幕,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
困扰了他们三年的控制难题,被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用算力暴力破解了。
随着控制系统的升级,tmSR反应堆终于敢于冲击满功率运行。
输出功率:100兆瓦。
这虽然只是大型核电站的零头,但对于一个智算中心来说,这是极其奢侈的私有电源。
在反应堆的隔壁,一座全封闭的黑色立方体建筑拔地而起。
这就是林远的夸父一号智算中心。
这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
所有的服务器都浸泡在沸腾的电子氟化液中,这是全浸没相变液冷。
一条粗大的超导电缆,直接从反应堆的发电机房,连入了智算中心的母线。
没有经过国家电网的升压、传输、降压过程,电力损耗几乎为0。
电价成本,0.05元\/度。
“点火。”
随着林远一声令下,100mw的核电能量,瞬间注入了数万张AI加速卡。
江州,盘古实验室。
汪韬看着屏幕上突然飙升的算力指标,狠狠地挥了一下拳头。
“算力饥渴,解除了!”
“模型训练速度提升300%!”
“而且,”汪韬看着能耗数据,“因为是核电,我们的碳排放是0。”
战略延伸,SmR的商业化野心。
测试成功当晚。
在基地简陋的食堂里,林远、张将军、吴院士,正在吃着庆功面。
“小林啊,”张将军放下筷子,目光深邃,“你这个电算一体的模式,战略意义太大了。”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数据中心,建在任何地方。”
“深山、海岛、甚至……潜艇上。”
林远心中一动。
“首长,您的意思是……”
“军方正在搞浮动式核电站平台。”张将军压低了声音,“也就是把这种小型反应堆装在船上,给南海的岛礁供电。”
“但是,岛礁用不了那么多电。多余的电怎么办?”
“如果……”张将军指了指林远,“如果你把你的智算中心,也装在船上呢?”
海上核能云平台。
林远瞬间明白了张将军的构想。
这简直是天才的设计!
利用海水的天然冷却能力解决散热,利用核能的无限续航解决供电,利用卫星链路传输数据。
这将是一个游弋在公海之上,不受任何国家管辖,不需要缴纳任何碳税的数据方舟。
“这事能干!”林远眼中精光爆射,“不仅军用,民用潜力更大!”
“我们可以把这种核能数据船,卖给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卖给缺电的非洲,卖给缺地的东南亚!”
“我们卖的不是电,也不是服务器。”
“我们卖的是交钥匙的算力基础设施。”
这才是真正的新基建出海。
吴院士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搞了一辈子核物理,从来没想过原子核还能这么玩。
“你们这是要把核电站变成充电宝卖啊?”
“对,”林远笑了,“而且是带大脑的充电宝。”
就这样,离开武威基地时,林远的公文包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协议。
《关于联合开发一体化SmR机组的战略合作协议》
签约方:江南之芯集团、中科院核能所、中国核工业集团。
这标志着,启明联盟的版图再次扩张。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It信息技术联盟。
它吞噬了ot运营技术,现在它又吞噬了Et能源技术。
It + ot + Et = 工业文明的终极形态。
飞机上,林远看着脚下苍茫的戈壁滩。
能源问题解决了,算力问题解决了,软件问题解决了。
他的内功,已经修炼到了极致。
现在是时候,回头去处理那些外部的麻烦了。
比如那个远在欧洲的还在等着他碳账本落地的西门子。
比如那个在东南亚,虽然暂时被按住但依然蠢蠢欲动的……
林远的思绪被打断。
顾盼递过来一部平板电脑。
“老板,欧洲那边的消息。”
“西门子的cEo布希先生,发来了急电。”
“他说,欧盟委员会刚刚通过了一项新的决议,准备对工业软件的源代码进行安全审查。”
“这明显是冲着我们的昆吾内核去的。”
“而且,”顾盼顿了顿,“推动这项决议的幕后黑手,不是美国人。”
“是谁?”
“是达索系统。”
“法国人?”林远眉头一挑。
“没错。法国人急了。因为皮埃尔·杜邦的那场辩论,让法国舆论反转,达索的爱国主义牌打不下去了。他们在市场上被我们的昆吾抢走了不少份额。”
“所以,他们动用了政治力量。”
林远冷笑一声。
“法国人有点意思。刚按下了葫芦,又起了瓢。”
“看来,光有碳账本还不够。我们得去欧洲,给这帮高傲的高卢人上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