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指向东宫的致命证据,萧清璃并未如常人预想的那般,立刻手持铁证,直闯宫闱,在御前与太子对质。那样做,固然能重创太子,但未必能一击毙命,反而会让自己彻底站在明处,承受太子残存势力的疯狂反扑,甚至可能引来父皇对“兄弟阋墙”的厌恶与对“女子干政”的忌惮。
她选择了一条更迂回,也更狠辣的路——借刀杀人。
这把“刀”,便是同样对东宫之位虎视眈眈、且与她有过短暂“合作”又生出裂痕的二皇子,萧景瑞。
这日午后,一封没有落款、字迹亦经过伪装的书信,连同几份经过精心筛选、足以引人遐想却又并非全部核心的影阁杀手口供抄录,以及一张印有东宫司库特殊暗记的金票拓印,被一名看似普通的市井孩童,“意外”地送到了二皇子府一名外出采买管事的手中。
当这包东西几经辗转,最终呈到萧景瑞面前时,他起初并未在意。然而,当他随手翻开那些口供抄录,看到“太子”、“陆璟”、“影阁”、“落鹰涧”等字眼时,他的脸色骤然变了!他猛地坐直身体,目光锐利如鹰,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起来,越看,呼吸越是急促,眼中闪烁的光芒也越是炽热!
这……这是扳倒太子的绝佳利器!虽然并非全部证据,但线索清晰,指向明确!只要顺着这条线查下去,不愁抓不到太子的把柄!
“送信的人呢?!”萧景瑞厉声问道。
“回殿下,是个不懂事的孩童,收了几个铜钱跑的,找不到源头。”管事战战兢兢地回答。
萧景瑞挥退下人,独自在书房内踱步,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兴奋与算计。他几乎瞬间就猜到了这证据的来源——除了那位刚刚遭遇刺杀、手段通天的七皇妹,还能有谁?
她将此物交给自己,用意再明显不过:她不想亲自出面,而是要借他这把刀,去砍向太子!这是阳谋,但他心甘情愿入彀!因为这份“礼物”对他而言,实在是太诱人了!
“好一个萧清璃!好一招驱虎吞狼!”萧景瑞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你想借本王之手除掉太子,本王便如你所愿!待扳倒太子,这储君之位……哼!”
他立刻召集心腹幕僚,开始密谋。如何利用这些证据,如何在朝堂上发难,如何引导舆论,如何争取那些中立派甚至太子派系中摇摆的官员……一整套针对太子的攻击计划,在二皇子府内迅速成型。
萧景瑞的动作极快。不过两日,朝堂之上便风云再起。数名依附二皇子的御史言官,仿佛约好了一般,接连上奏,弹劾太子“行为失检”、“结交江湖匪类”、“纵容外戚(指已倒台的承恩公府余孽)”,言辞虽未直接提及影阁刺杀,却句句引人联想,将太子的“失德”与“潜在危险”渲染得淋漓尽致。
同时,市井之间也开始流传起关于太子暗中招募亡命之徒的“秘闻”,虽未指名道姓,但与那几位御史的弹劾相互呼应,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太子萧景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惊又怒,在朝堂上脸色铁青,竭力辩解,却显得苍白无力。他知道,这必然是萧清璃的反击!但他没有证据!更可怕的是,二皇子似乎掌握了某些他不知道的线索,攻击精准而狠辣!
镇北侯府内,萧清璃听着青黛汇报朝堂与市井的动向,神色平静。
“二皇兄果然没让人失望。”她淡淡评价道,“这把刀,用得还算顺手。”
谢云止在一旁悠闲地剥着葡萄,将晶莹的果肉递到她唇边:“夫人运筹帷幄,自是算无遗策。不过,猛虎出柙,也需防其反噬。”
萧清璃就着他的手吃了葡萄,甜意在她口中化开,眼神却依旧冷静:“无妨。他若能一举扳倒太子,我便有办法让他也伤筋动骨。他若不能,太子经此一役,也必与他不死不休。无论何种结果,于我而言,皆是利好。”
她置身幕后,巧妙地将祸水引向了东宫与二皇子府。如今,那两位才是即将正面碰撞、不死不休的对手。而她,则可以稳坐钓鱼台,静观其变,积蓄力量,等待最终收网的时机。
朝堂之上,因二皇子的骤然发难,再次风起云涌。而这一切风暴的源头,那位永宸长公主,却仿佛超然物外,只在无人察觉的阴影处,悄然拨动着命运的丝线。
(第一百四十二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