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萧景瑞接到萧清璃那封客气却疏离的回帖,并未动怒,反而像是早有所料。他并未再遣幕僚,反而在几日后一场皇室家宴上,主动寻了机会,与萧清璃“偶遇”于御花园的九曲回廊。
“皇妹近日可好?镇北侯府一切安否?”萧景瑞笑容温煦,语气亲切,仿佛真是一位关心妹妹的兄长。他容貌与皇后有几分相似,却少了几分凌厉,多了几分文人般的儒雅,只是那双眼眸深处,偶尔闪过的精光,透露出他绝非表面那般简单。
萧清璃依礼回话,神色恭谨中带着恰到好处的疏淡:“劳二皇兄挂心,一切安好。”
萧景瑞踱步与她并肩,状似无意地提起:“听闻前些时日,有些许关于皇妹的不堪流言,真是岂有此理。皇妹放心,母后与本宫,乃至太子兄长,皆是不信的。已吩咐下去,严查流言源头,定不轻饶。”他这番话,既撇清了皇后与流言的关系,又暗示了自己和太子对萧清璃的“维护”。
萧清璃心中冷笑,面上却微微动容,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激”:“清璃多谢二皇兄与太子兄长回护。些许宵小之言,清璃并未放在心上,相信清者自清。”她将姿态放低,既不否认流言的存在,又表现出不在意的豁达,让萧景瑞准备好的安慰言辞落到了空处。
萧景瑞眸光微闪,随即又笑道:“皇妹豁达。不过,这京城人心复杂,皇妹如今虽在侯府,终究是皇家公主,难免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若遇难处,尽管开口,本宫与太子兄长,断不会坐视不理。”他再次抛出诱饵,试图将萧清璃拉入自己的阵营。
萧清璃垂眸,语气依旧平静:“二皇兄关爱,清璃铭记于心。只是清璃如今已为人妇,只愿相夫教子,安稳度日,朝堂之事,实不敢妄加评议,更不敢劳烦兄长们。”
她一再强调自己“安稳度日”、“不涉朝政”,将萧景瑞所有隐含招揽之意的话语都轻轻挡了回去。萧景瑞几次试探,皆如重拳打在棉花上,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心中不免有些气闷,却也不好强逼。
然而,萧清璃也并非全无收获。在萧景瑞看似关怀的言语中,她敏锐地捕捉到几个信息:一是皇后与太子确实对流言之事知情,且可能试图引导过舆论;二是二皇子与太子之间,似乎并非铁板一块,他屡次强调“本宫与太子兄长”,反而有种刻意彰显团结、实则隐隐划分界限的意味;三是萧景瑞对她在侯府的动向十分关注,甚至隐晦提及了“某些人”(可能指德妃或四皇子)的威胁。
这场短暂的“兄妹闲谈”,在一种看似和谐、实则各自算计的氛围中结束。萧清璃始终保持着恭敬而疏离的态度,既未接受任何实质性的提议,也未彻底关上沟通的大门。
回到锦瑟院,萧清璃立刻将方才与二皇子对话的细节记录下来,与青黛、宋嬷嬷一同分析。
“二皇子急于拉拢殿下,恐怕是见四皇子与世子爷走得近,心中不安了。”宋嬷嬷一针见血。
“他提及流言时,语气虽愤慨,眼神却无多少真切关心,更像是在试探殿下对皇后的态度。”青黛补充道。
萧清璃颔首:“他抛出的所谓‘庇护’,不过是空头人情。但他透露出的,关于皇后与太子试图控制流言风向,以及他与太子之间那微妙的界限,倒是值得留意。”
她不会信任二皇子,但会利用他透露的信息,来完善自己对皇后一党内部关系的认知。这枚“荆棘橄榄枝”,她握在手中,小心不被刺伤,却要尽力榨取其中的汁液——情报。
“继续与二皇子那边保持这种若即若离的联系。”萧清璃吩咐,“他送来的任何‘好意’,都客气收下,但不必承诺什么。他若再派人来,依旧以‘不涉朝政’为由婉拒实质合作。我们要做的,是透过他,看清皇后阵营的裂缝。”
虚与委蛇,探听虚实,在各方势力间游走,借力打力。这条权力之路,步步惊心,却也充满了智慧较量的乐趣。萧清璃深知,自己正在一张越来越复杂的网上行走,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才能不被吞噬,反而能将这张网,化为己用。
(第六十五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