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带着暖意,吹过狄道城的街道。张良抵达的那一日,天宇率边地所有军政官员出城迎接,连羌、氐等部族的首领都闻讯赶来——他们或许不知张良是谁,但见边郡侯如此郑重,便知是贵客。
“子房先生,这便是参军府。”天宇引着张良走进那座三进院落,议事堂内已摆好沙盘、舆图,几名精干的文书正在整理各地送来的报文,“您看这里是否合用?若需添减,尽管吩咐。”
张良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墙上的“边郡要务清单”上,上面列着“整军、垦荒、通市、联族”四大项,每项下面又细分着具体条目,条理清晰。他赞许点头:“侯爷早已成竹在胸,张良不过是来添砖加瓦。”
落座后,张良直奔正题:“我来时查阅了边地卷宗,发现部族事务最为繁杂——羌人有十二部,氐人分三支,彼此恩怨颇深,若不能调和,恐成隐患。依我之见,参军府首要之事,便是召开‘会盟大典’。”
天宇眼前一亮:“先生的意思是……”
“召集所有部族首领,当着他们的面定下规矩。”张良指着舆图上的部族聚居区,“凡归附大汉者,免三年赋税,可参与边市贸易;若私斗,罚牛羊;若助匈奴,严惩不贷。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大汉的诚意——我们不是来征服,是来共处。”
天宇当即拍板:“就依先生所言!我这就派人去各部送信,三日后在狄道城广场举行会盟。”
接下来的三日,参军府成了整个边郡最忙碌的地方。张良亲自拟定会盟誓词,字斟句酌,既显朝廷威严,又含体恤之意;文书们则昼夜不停地核对部族人口、牲畜数量,为封赏做准备;天宇则带着将领们巡查城防,确保会盟安全。
会盟当日,狄道城广场人山人海。十二部羌人首领、三支氐人首领,还有乌孙、月氏的代表,共三十余人齐聚台前。当张良以参军府总领的身份宣读誓词时,全场鸦雀无声——他虽未穿官袍,却以沉稳的语气、清晰的条理,将“共处、互信、共守”的理念讲得明明白白。
“……大汉与诸部,犹如唇齿,唇亡则齿寒。”张良环视众人,“边郡侯府在此立誓:凡遵守盟约者,赏粮、赏铁、赏盐;凡背盟者,各部共讨之!”
话音刚落,烧当率先起身,高举酒碗:“我羌人十二部信边郡侯,信子房先生!愿遵盟约,永不背汉!”
氐人首领也跟着起身:“氐人与汉人世代为邻,愿同守此约!”
其余首领纷纷响应,广场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宣誓声。天宇望着这一幕,对身边的张良道:“先生一席话,胜过千军万马。”
张良摇头:“是侯爷之前的经营打下了根基。我不过是顺水推舟。”
会盟结束后,参军府的工作效率愈发凸显。每日清晨,张良都会带着幕僚分析情报:“匈奴左贤王部在漠南集结,恐有异动,需令轻骑营加强巡逻。”“北地郡报来蝗灾预警,需即刻调拨粮种,指导百姓提前防治。”“羌人三部因水源争执,已派调解官前往,按盟约划分用水时段。”
天宇则专注于整军:“按先生的建议,从各部族中挑选精壮组建‘联防军’,汉兵教他们阵法,他们教汉兵骑射,混编操练。”
赵信忍不住问:“先生,您真打算长留边地?”
张良正在批注文书,闻言笑道:“这里的事,比长安的奏折有意思多了。你看,昨日调解了一场部族纠纷,今日便收到二十匹良马的谢礼;今日定下垦荒计划,明日就有百姓扛着锄头下地——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安稳,才是天下安定的根基啊。”
夕阳透过窗棂照进参军府,将张良和天宇的身影拉得很长。一个精通谋略,为边郡规划长远;一个雷厉风行,将计划落地生根。这对意外的搭档,正以参军府为中枢,让“边郡侯”的权力据点,真正成为守护西陲的坚固屏障。
而远方的长安,刘邦收到张良的奏报,看着上面“边地各族会盟,军民安乐,匈奴远遁”的描述,抚掌笑道:“天宇会用人,子房能成事,这西大门,朕彻底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