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的初冬,第一场雪刚过,官道上却挤满了赶来的百姓。他们大多是黄河之战后重获安宁的边民,手里捧着写满名字的竹简,要亲自送到长安,恳请刘邦册封天宇为“陇西侯”,让他长久镇守边地。
领头的是临洮县的老农王二柱,他的儿子在匈奴袭扰时被掳走,是轻骑营在黄河滩决战中救了回来。此刻,他捧着竹简跪在盐铁署门前,声音因激动而沙哑:“蜀侯救了我们的命,保住了我们的田,这样的好官,就该留在陇西!”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有人举起自家新打的铁犁:“没有蜀侯的盐铁,哪有这犁?哪有今年的收成?”有人抱着孩子,指着孩子身上的棉袄:“这是用蜀侯赏的布匹做的,孩子能熬过冬天,全靠他!”
消息传到天宇耳中时,他正在查看轻骑营的扩编名册。赵信有些担忧:“将军,百姓自发上书,会不会让陛下觉得您在笼络人心?”
天宇放下名册,走到窗前,望着外面跪满街道的百姓,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们不是为我,是为了安稳日子。匈奴退了,但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再来,他们怕换个长官,盐铁断了,军队撤了,好日子就没了。”
他转身对赵信道:“让官吏们把百姓请起来,告诉他们,朝廷自有圣断,不必如此。另外,打开粮仓,给每户发两石粮,就说是朝廷的恩赐,让他们安心过冬。”
官吏们苦劝许久,百姓才肯起身,但那份写满五千多个名字的竹简,还是被送到了前往长安的驿使手中。王二柱握着驿使的手再三叮嘱:“一定让陛下看到,这是我们陇西百姓的真心话!”
百姓上书的消息很快传到各归附部族。烧当得知后,立刻召集羌人各部首领:“汉人百姓都知道感恩,我们羌人更不能落后!”他让人用羊皮写下请愿书,细数天宇如何用盐铁帮他们发展农耕、如何带领联防军击退匈奴,最后写道:“若汉廷调走蜀侯,羌人愿举族请愿,只求他留下镇守!”
氐人、乌孙人也纷纷响应,苻健甚至带着部族首领赶到云中郡,要与天宇一同上书:“边地的安宁,是您一手挣来的。我们跟着您,不仅有盐铁,更有活下去的盼头。您要是走了,谁能保证匈奴不来?谁能保证贸易不断?”
一时间,陇西、北地、云中各郡的百姓和部族,都在为“留住天宇”奔走。盐铁署的官吏们发现,连边市上的匈奴商人都在打听:“蜀侯真的会走吗?要是换个人,我们的战马还能换到百炼钢吗?”
天宇看着堆积如山的请愿书——有汉人的竹简,有羌人的羊皮卷,有氐人的木刻,甚至还有乌孙人用西域文字写的——心中清楚,这已不是简单的民意,而是边地各方对稳定的渴望,对“盐铁养兵、粮食养民”这套体系的认可。
“民心可用,但不能滥用。”天宇对王敬道,“把这些请愿书整理好,附在我的奏报后,一起送呈陛下。告诉陛下,不是我想留,是边地需要一个熟悉盐铁、熟悉军队、熟悉各族习性的人镇守。”
王敬点头应下,又问:“那百姓那边……”
“告诉他们,我会向陛下请命,只要边地还需要,我就不会走。”天宇的声音沉稳有力,“但最终要看朝廷的安排,不可再聚众请愿,以免惊扰地方。”
消息传开,陇西百姓虽不再聚集,但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挂起写有“国泰民安”的灯笼,默默期盼着长安的消息。他们或许不懂朝堂权谋,却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谁能让他们安稳种地、踏实过日子,他们就拥护谁。
冬日的陇西,寒风呼啸,但百姓的心中却燃着一团火。那火,是对天宇的信任,是对安稳的渴望,更是对边地未来的期盼。而这份炽热的民声,正顺着黄河,顺着驿道,一点点传到长安,传到未央宫的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