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的关中平原,处处是忙碌的景象。农民们赶着牛,用盐铁署发放的铁犁翻耕土地,通济渠的水顺着支流流进农田,滋润着刚播下的种子。不远处的官道上,盐铁商队正赶着马车,将铁器运往边地,换回的战马则被送到轻骑营,经过训练后成为新的战力。
这是天宇最想看到的景象:盐铁贸易的利润修了水利、造了农具,粮食因此增产;充足的粮食养活了百姓,也喂饱了军队;强大的军队守护着边境,让盐铁贸易能安稳进行——“盐铁养兵、粮食养民”的良性循环,终于形成。
“将军,这是今年第一季度的循环账。”王敬递上特制的账册,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迹记录着:盐铁贸易盈利三千贯,其中一千贯用于修水利、造农具,促使粮食增产五万石;新增粮食中,两万石供应边军,让轻骑营扩招两百人;扩招的士兵加强了边境防御,使盐铁商队的安全系数提升,贸易量增加一成……
天宇看着账册上的闭环,满意地点头:“这账要让所有官吏都看看,让他们知道,盐铁、粮食、军队,从来都是一体的。”
良性循环带来的好处,在边郡体现得尤为明显。轻骑营因粮食充足、装备精良,战斗力日益增强,匈奴游骑再不敢轻易越界;盐铁贸易的安全得到保障,换回的战马和皮毛越来越多,又反哺了军队和农耕——用皮毛换的钱买了更多的牛,用战马拉犁,耕作效率又提高了。
一个在边市做买卖的商人说:“以前走商队,怕匈奴抢,怕粮食不够吃,现在路上有轻骑营护送,到了地方能换到便宜的粮食,这生意做得踏实!”
刘邦在荥阳接到关中、蜀地丰收的奏报,又听闻轻骑营屡败匈奴游骑,高兴得对群臣道:“天宇在西边搞出的这个循环,比多少军饷都管用!有了粮食,兵源不愁;有了盐铁,兵器不愁;有了军队,边境不愁。朕看呐,这天下安定,指日可待!”
他当即下旨,将中原地区的盐铁管理也交给天宇,让“开采定量、冶炼分级”制度在全国推广。“朕不管他用什么法子,只要能让百姓有饭吃,军队有家伙使,就放手让他去干!”
天宇接到旨意后,并没有立刻扩张,而是先派官吏去中原考察,根据当地的矿场、农田情况,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方案。“关中产麦,蜀地产稻,中原产粟,不能一刀切。”他对官吏们道,“盐铁政策要跟着粮食走,粮食需要什么,盐铁就供应什么。”
在中原推广铁器时,天宇特意让人打造了适合粟田耕作的短柄铁锄,比原来的长柄铁锄效率高了不少。农民们用了都说好,纷纷用粮食换铁器,连以前抵触汉人的旧贵族,都主动来盐铁署买铁犁。
良性循环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盐铁署的工匠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开始琢磨新的手艺——用铁打造的家具、工具越来越精巧,甚至有工匠做出了铁制的织布机,让织布效率提高了两倍。“以前觉得铁只能做兵器、农具,”老工匠郑国笑着说,“现在才知道,铁能让日子过得更舒坦。”
秋日的祭天大典上,刘邦看着献上的五谷、铁器、战马,感慨万千。他举起酒爵,对着西方道:“这杯酒,敬天宇,敬盐铁,敬天下的粮仓!”
天宇在云中郡收到刘邦的赏赐时,正看着轻骑营演练新战术。夕阳下,骑兵们的精钢甲胄闪着光,马蹄扬起的尘土里,隐约能看到通济渠的水、蜀地的稻田、中原的粟田,还有边市上往来的商队。
他知道,这良性循环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要盐铁的炉火不熄,农田的水流不断,军队的士气不减,这循环就会一直转下去,转成百姓的安稳日子,转成大汉的千秋基业。
夜深了,盐铁署的灯还亮着,王敬正在核对新的循环账,天宇则在地图上规划着新的水利工程。窗外,轻骑营的战马打着响鼻,仿佛在期待着明天的训练;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农民们哼唱的歌谣,歌词里有盐,有铁,有沉甸甸的谷穗。
这就是天宇想要的天下——盐铁养兵,粮食养民,兵民相安,国基永固。而他,将继续做那个转动循环的人,让盐铁的光芒,照亮每一寸需要滋养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