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关中的新垦荒地上,谷穗压弯了枝头。天宇骑着马,沿着通济渠巡查,看到农民们用盐铁署发放的铁镰收割,效率比用石刀快了三倍,割下来的谷子堆成了小山。
“今年这收成,顶得上往年的两倍!”一个老农捧着饱满的谷粒,笑得合不拢嘴,“通济渠的水浇得足,铁犁耕得深,想不高产都难。”他身后,几个孩童正围着新收的玉米啃,脸上沾着玉米粒,像抹了层金粉。
天宇让人叫来农官,询问总产量。农官递上账册:“关中今年新增耕地五万亩,亩产平均三石,比去年多收十五万石;蜀地新增水田三万亩,双季稻亩产五石,多收十五万石。加上原有耕地,两地总产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
“好!”天宇拍着农官的肩膀,“立刻组织人手晾晒、入库,一部分留作种子,一部分供应边军,剩下的平价卖给百姓,别让粮商趁机抬价。”
粮食丰收的消息传到边郡,轻骑营的士兵们士气大振。以前军粮常掺着沙土,现在顿顿是新米白面,偶尔还有肉吃。石敢当拍着肚子笑道:“以前打仗靠一股狠劲,现在吃饱了,能多杀三个敌人!”
盐铁署的粮仓建得比往年更大,一座座仓廪连成一片,从远处看像白色的堡垒。粮仓的看守们忙着登记入库,竹简上的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关中仓,稻谷十万石;蜀地仓,小麦八万石;边郡仓,玉米五万石……”
王敬带着账房先生盘点粮仓,看着堆到屋顶的粮食,感叹道:“当年在咸阳,秦廷的粮仓也没这么满过。那时百姓饿肚子,粮食却烂在仓里,现在咱们的粮食,是真能救命的。”
丰收不仅让官府和军队受益,更让百姓的日子宽裕起来。蜀地的农户们用余粮换盐铁,盐铁署的民用铁器销量又涨了三成;关中的农民开始酿酒、养猪,集市上的肉铺、酒肆多了起来,连乞丐都少了大半。
一个曾参与叛乱的羌人部落,看到汉地的丰收,主动派人来学习耕作。天宇不仅派了农官去教,还送了十具拓荒犁:“你们的草原也能种地,种出粮食,就不用再靠劫掠了。”部落首领捧着铁犁,对族人说:“汉人能做到的,咱们也能做到。”
为了让粮食增产的势头持续,天宇又推出了新政策:鼓励农户互助,十户为一组,共用牛和铁犁;农官每月下乡指导,解决耕作难题;盐铁署设立“种子库”,收集优质种子,免费发给农民。
临邛的农官发现一种抗旱的稻种,天宇立刻让人在蜀地推广,还让盐铁署打造了专门的育种农具。“好种子配好农具,才能多打粮。”他对农官道,“别小看这些细节,积少成多,就是大收成。”
冬日的成都府,百姓们忙着腌腊肉、磨面粉,准备过年。盐铁署的官吏们却没闲着,正组织人手修缮仓库,为来年的粮食储存做准备。王敬看着工匠们给粮仓刷桐油防潮,笑着说:“以前怕粮食不够,现在怕粮仓不够,这日子真是变了。”
天宇站在粮仓顶上,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心中无比踏实。他知道,粮食是百姓的命,是军队的胆,是国家的根基。盐铁贸易带来的利润,变成了水利,变成了铁器,最终变成了满仓的粮食,这才是最划算的交易。
“开春后,再修三条渠,再垦五万亩荒。”天宇对身边的官吏道,“让关中、蜀地的每一寸能种地的地方,都长出粮食来。”他仿佛已经看到,来年的田野上,更多的铁犁在深耕,更多的稻浪在翻滚,那是属于大汉的丰饶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