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冰雕城堡时,乌尔夫赠予的兽皮地图在寒风中猎猎作响。陈沐阳将地图仔细折好收入行囊,羊皮纸边缘用驯鹿筋缝制的细密针脚,与地图上用木炭标注的蜿蜒路线,都在诉说着中世纪北欧先民的生存智慧。陈景行握紧新锻造的铁镐,镐头镶嵌的陨铁刃口泛着冷光,这是他离开前为应对雪山地形特意改良的工具。
两人沿着地图指示的方向行进,脚下的雪原逐渐被陡峭的冰坡取代。陈沐阳取出在城堡用兽骨和皮革制作的冰爪,将尖锐的骨钉牢牢绑在鞋底。他观察山体走势,发现东侧山脊处的积雪呈现出波浪状纹理——这是风蚀形成的\"雪檐\",看似坚固实则暗藏危机。\"走西侧碎石带,虽然路险但更安全。\"他指着山体另一侧裸露的褐色岩石说道。
攀登过程异常艰难。碎石在脚下不断滑动,陈景行用铁镐凿出阶梯,每一步都要反复确认着力点。突然,陈沐阳听到上方传来细微的断裂声,抬头只见巨大的雪檐正在缓慢倾斜。\"快躲!\"他拽着父亲滚向旁边的岩石凹陷处,数吨重的积雪如白色瀑布般倾泻而下,扬起的雪雾几乎将两人吞没。待雪雾散尽,他们的披风上已结满冰碴。
夜幕降临时,父子俩在背风的岩洞里落脚。陈沐阳用铁镐敲下岩壁上的冰棱,放入陶罐融化。陈景行则收集干枯的高山杜鹃枝,这种植物富含油脂,即使潮湿也能点燃。火焰升起的瞬间,岩洞角落的阴影中突然闪过两点幽绿的光芒——是两只饥饿的雪豹。陈景行迅速将燃烧的树枝掷向洞口,雪豹被火光震慑,发出不甘的低吼后消失在夜色中。
次日清晨,他们在岩缝中发现了珍贵的野生红景天。陈沐阳想起在唐朝学习的草药知识,这种植物既能抗疲劳又能预防高原反应。他用匕首小心采挖根茎,将多余的部分用湿润的苔藓包裹,准备带回培育。继续前行时,地图上标注的\"蓝冰湖\"出现在视野中,湖面漂浮着巨大的冰碛,在阳光下折射出诡异的蓝光。
然而,寻找渡湖的路径却成了难题。湖边的冰层布满裂缝,陈景行用铁镐敲击冰面,根据回声判断厚度。他发现靠近南岸的区域冰裂呈放射状分布,这是湖底暗流涌动的征兆。\"用浮冰摆渡。\"陈沐阳提议,他们找到一块长宽约两米的平整浮冰,用绳索固定在岸边的岩石上。为防止冰面滑动,他们在浮冰表面凿出凹槽,插入白桦木作为简易船桨。
渡湖过程惊心动魄。浮冰刚离开岸边就被暗流冲得打转,陈景行用铁镐抵住冰块边缘调整方向,陈沐阳则奋力划动木桨。当浮冰行至湖心时,突然传来冰层断裂的脆响,冰面出现蛛网般的裂纹。千钧一发之际,陈沐阳发现远处有块更大的浮冰正在靠近,他迅速甩出套索,将两块浮冰连接。借助新浮冰的推力,他们终于抵达对岸。
上岸后,地图指引他们进入一条狭窄的山谷。谷中遍布巨大的冰蘑菇——这是阳光与寒风共同作用的奇特地貌。陈沐阳注意到冰蘑菇底部的阴影处生长着灰绿色的地衣,这种植物既能食用又能入药。他用兽皮制作成简易刮刀,小心采集地衣。同时,他发现谷中堆积的枯枝下藏着旱獭洞穴,这意味着附近可能有水源。
循着旱獭活动的痕迹,他们在岩壁凹陷处找到一处泉眼。泉水从冰层缝隙中渗出,温度接近冰点。陈沐阳用陶罐接水,加入采集的地衣和红景天根茎煮沸。这种混合草药汤不仅补充水分,还能有效抵御寒冷。休息时,陈景行发现山谷两侧的岩石上有古老的岩画,描绘着原始人捕猎猛犸象的场景,这暗示此地在远古时期气候更为温暖。
继续前行,他们遭遇了暴风雪。能见度几乎为零,陈沐阳立即用绳索将两人相连,防止走散。他想起在冰雕城堡学到的经验,用白桦树皮制作成简易风向标,通过观察树枝飘动的方向判断风向。在风雪中摸索前行时,陈景行突然踢到硬物——是半截冻在雪中的驯鹿骨架,鹿角上还残留着兽皮绳索。
\"有人来过这里。\"陈景行蹲下身子,发现骨架旁的雪层下埋着破碎的陶罐。他清理积雪,露出一块刻有北欧古文字的石板,上面记载着百年前一支商队在此遇难的经过。石板的角落里,还画着一条通往山谷深处的隐秘小径。他们决定循着线索前进,或许能找到避风雪的地方。
在石板指示的方位,一座天然冰洞出现在眼前。洞口覆盖着厚厚的冰帘,陈沐阳用铁镐敲开冰帘,洞内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原来洞底有地热活动,融化的雪水形成小型温泉。洞壁上生长着罕见的高山苔藓,陈沐阳采集了一些苔藓样本,这些植物对改善土壤具有重要价值。
在冰洞休整期间,父子俩对装备进行了全面检修。陈景行用驯鹿筋加固破损的披风,陈沐阳则将采集的地衣和红景天晒干磨粉,制成便于携带的应急口粮。当暴风雪终于停歇,他们再次踏上旅程。远处的山脉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而地图上尚未探索的区域,似乎隐藏着更多未知的挑战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