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吱呀作响的冰雕城门,刺骨的寒意裹挟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陈沐阳握紧手中用雪兔腿骨改制的火把,跳动的火苗照亮了眼前的景象:宽阔的石板路上铺满厚厚的稻草,两侧冰砌的房屋错落有致,屋檐下悬挂着风干的鹿肉与鱼干。远处传来铁器敲打声,混着孩童追逐的嬉笑,为这座冰雪城堡注入难得的生机。
“像是中世纪北欧的集镇。”陈景行压低声音,目光扫过墙角堆砌的泥炭块——这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特有的燃料。他注意到街道旁的排水沟设计精巧,冰层下暗藏陶制管道,将污水引向城堡外围。这种兼顾排水与防冻的设施,显示出建造者对极寒环境的深刻理解。
两人沿着主路前行,忽见几个身披熊皮斗篷的壮汉正用雪橇拖拽巨大的冰块。陈沐阳主动上前,用在各个时代学会的通用手势比划着求助。为首的壮汉上下打量他们,目光停留在陈景行腰间的陨铁短剑上,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好在这时,一位戴着银质胸针的老者拄着桦木拐杖走来,用拉丁语询问来意。
“我们从东方来,遭遇暴风雪迷失方向。”陈沐阳用在罗马帝国遗址中学到的拉丁语应答,“愿以技艺换取庇护。”他展示了随身携带的沙漠锻造工具,又取出用骆驼刺纤维编织的渔网。老者名叫乌尔夫,是城堡的铁匠首领,看到他们精湛的工具制作工艺,态度逐渐缓和,同意暂时收留。
在乌尔夫的安排下,父子俩住进了冰屋的阁楼。陈沐阳发现这里的建筑采用双层冰墙结构,中间填充苔藓与羊毛,隔热效果极佳。床铺下方铺设着中空的陶管,与厨房的火炉相连,温暖的烟气通过管道循环,形成天然的地暖系统。这种巧妙的设计让他想起在沙漠绿洲建造的火墙,不禁感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智慧相通。
次日清晨,陈景行主动来到铁匠铺帮忙。他发现这里的冶铁工艺仍停留在较原始的阶段,熔炉温度不足导致铁器韧性欠佳。凭借在沙漠积累的冶炼经验,他指导工匠改造风箱,将单腔皮囊改为双腔结构,同时调整铁矿石与木炭的配比。当第一把经改良工艺锻造的斧头出炉时,乌尔夫用其劈开坚硬的冻木,锋利程度令众人惊叹。
陈沐阳则跟随村民学习雪原狩猎技巧。他注意到当地人使用的捕兽夹容易生锈,便用在绿洲学到的防锈技术,将兽骨夹子浸泡在煮沸的蜂蜡中。这个改进使捕兽效率大幅提升,还意外获得了新的食材——一种生活在冰裂缝中的盲鱼。他教村民用柳条编织细密的鱼篓,利用盲鱼趋光的特性,在夜间用火把诱捕。
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危机打破。连续多日的暴雪导致城堡的储水冰窖坍塌,备用的水源地又被狼群占领。乌尔夫召集村民商议对策,陈沐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在城堡后山的向阳坡挖掘雪坑,利用阳光融化积雪收集水源。但挖掘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坚硬的冻土层,普通工具难以奏效。
关键时刻,陈景行想起在战国时期学到的“热胀冷缩”原理。他带领工匠打造出特殊的铁镐,将其烧热后插入冻土层,待土层受热松动再迅速挖掘。同时,陈沐阳设计了简易的输水系统,用中空的白桦树干连接雪坑与城堡,管道表面覆盖厚厚的泥炭层保温。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清澈的雪水终于流入城堡的蓄水池。
解决水源问题后,父子俩又着手改善村民的饮食结构。他们发现城堡储存的谷物因湿度问题发霉严重,便仿照在沙漠建造粮仓的经验,用石块垫高粮囤,四周设置通风孔,并在底部铺洒石灰防潮。陈沐阳还在城堡的空地上试种从沙漠带来的藜麦,利用厨房余温营造微温室环境,成功培育出适应寒地的新品种。
随着信任的加深,乌尔夫向他们透露了一个秘密:城堡地下藏有一条古老的密道,通向山脉另一侧的温暖河谷,但多年未用,已被积雪封堵。陈景行主动提出探查密道,他带领村民用兽皮制作雪橇,装载挖掘工具和保暖物资。在密道入口,他们遭遇了流沙陷阱——这是古人防止外敌入侵的机关。
陈沐阳凭借在沙漠应对流沙的经验,指挥众人用木板铺设临时通道,缓慢清理积沙。当密道终于显露时,里面布满坍塌的冰块和腐烂的木梁。他们用绳索制作滑轮系统,将巨石吊离通道,又用新砍伐的白桦木加固墙体。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密道重新贯通,尽头透出的微光,仿佛预示着新的希望。
启程前夜,乌尔夫将祖传的兽皮地图赠送给他们,上面标注着穿越雪原的安全路线。陈沐阳将自己记录的《寒域生存手记》留给村民,里面详细记载了改良的冶炼技术、冬季农耕方法和应急医疗知识。当晨曦再次照亮冰雕城堡,父子俩背起行囊,踏上新的征程。远处的山脉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而天空之泪在陈沐阳怀中微微发烫,似乎在指引着下一个未知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