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主基地的指挥中心内,淡蓝色的全息光雾如水银般在圆形会议桌周围流淌,将整个空间笼罩在一片静谧的科技氛围中。
李擎风站在巨大的弧形星图前,指尖轻触代表“寒星-1”的光点,那个微小而明亮的光标立刻响应,展开一串实时数据流。五条殖民目标航线的死星节点标记已完成百分之五十二,格利泽581g、Ross 128b、tRAppISt-1e三条航线的中继站通讯回传稳定率维持在百分之九十八的高水平。
他身后,银灰色的流体光影悬浮半空,那是土星基石智能的具象化形态,无数代码如星尘般在光影中流转,形成复杂而优雅的图案,仿佛有生命般脉动。
“母星计划推进五十五地球年,核心进展汇报如下。”
基石智能的声音平稳如深空辐射,却精准承载着海量数据,
“柯伊伯带已部署前哨基地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三个,其中无人基地一万三千个,有人值守基地一千七百八十三个。
三千个无人前哨已完成五轮文明模因迭代计划,剩余一万个无人基地处于培育试验第三轮周期。
前哨资源舰累计输送基因库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三套,包含人类基因样本三十亿份、实体精子卵子库各五十万份。
聚变核心平均稳定运行率百分之八十九点七,资源循环利用率从初期百分之四十一提升至百分之六十八。”
星图应声切换为柯伊伯带全域俯瞰视角,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三个光点如散落的星河,其中三千个高亮红点组成不规则的模因试验带,李擎风抬手放大红点集群,指尖划过其中一颗编号为K-9217的前哨标记。
“重点复盘三千个完成迭代的无人前哨,从早期失败到后期突破的完整链路。”
李擎风的声音在空旷的指挥中心回荡。
“首轮迭代,即零到十地球年期间,三千个无人前哨中有一千一百三十一个因核心问题终止试验。”
基石智能的光影分裂出多个三维模型,展示着触目惊心的失败数据,光影中浮现出早期前哨的模拟图像:六百五十七个前哨毁于聚变核心过载,这些前哨的初期散热模块未能适配死星极端低温,零下二百六十度的环境导致能量淤积,最终引发灾难性后果。
另有四百七十四个前哨因水冰资源开采效率不足而停滞,无人机械臂在弱引力环境下抓取精度仅百分之六十二,远远不能满足生存需求。
“人类培育环节面临更严峻挑战。”基石智能继续汇报,“两千九百六十一个前哨启动了人造子宫程序,累计孵化胚胎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七个,但存活至十六岁的比例仅百分之三十一点七。其中编号K-7349的前哨成为典型失败案例。”
星图锁定K-7349前哨,全息投影浮现出五十年前的画面。
培育对象蜷缩在金属居住舱角落,面无表情地看着机械臂递来的营养液,主控室警报灯闪烁成红色,屏幕上“矿物分析仪故障”的提示反复跳动,却无人处理,最终画面停留在基地断电前的最后一秒,温度骤降至零下二百度,培育对象的身影被冰霜覆盖。
“该前哨的机器人抚养体系缺乏情感交互模块,培育对象出现严重社交障碍。进行神经链接知识共享时,因未建立模因预热机制,五名对象中三名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剩余两名仅掌握基础生存技能。”基石智能补充道。
李擎风凝视着这些历史画面,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会议桌边缘。
五十五年前计划启动时,他还是刚接任执行官的青年,曾坚信技术与资源能解决一切问题,却忘了文明的本质是人的延续,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逝去的生命,是早期探索中付出的惨痛代价。
“转折点出现在第十地球年,对吗?”
他轻声问道,目光转向星图上代表“寒星-1”的光点,那里如今已成为整个计划最亮眼的成功典范。
“是的,第十地球年,寒星一号基地完成玄女仿生躯体升级,成为模因迭代的关键变量。”
基石智能的光影数据流骤然加速,星图切换为玄女升级后的技术参数。
生物合成组织覆盖率百分百,神经接口响应延迟低于零点零一秒,体温调节范围三十六至三十七摄氏度,微表情模拟精度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二,这些数据背后,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新躯体实现了情感共振功能,通过触觉、表情、语气的多维度交互,将赢昱与玄女的协作模式具象化传递,而非单纯的思维同步。升级后,两人精神链接同步率短暂突破百分之七十五,更重要的是,模因传递从数据灌输转为场景化习得。”
全息投影切换为寒星一号的育儿场景。
玄女穿着浅灰色居家服,正手把手教三个孩子调试引力锚定装置,她的手掌覆在孩子的手背上,通过触觉传递操作力度,当孩子出错时,她没有弹出数据提示,而是笑着揉了揉孩子的头发。
“想想死星的引力特点,就像握着易碎的星尘,要轻要稳。”玄女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不远处,赢昱正和另外几个孩子围坐星图前,用神经链接共享航路测绘思路,偶尔爆发轻声讨论,这一幕与早期前哨中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这项突破迅速反哺三千个无人前哨。”基石智能的声音带着细微的数据流波动,“所有前哨的机器人抚养体系升级为仿生交互型,搭载玄女团队研发的情感交互模拟芯片,成本仅为初代设备的百分之六十,却能实现百分之八十五的情感模拟精度。第二轮迭代,即十至二十五年间,培育对象存活率从百分之三十一点七跃升至百分之五十五,协作共生模因传递效率从百分之十九提升至百分之四十二。”
李擎风点头,调出第二轮迭代的典型成功案例,编号K-6302的无人前哨:画面中,十二名十四岁的培育对象围坐星图共享议会虚拟桌前,通过神经链接讨论资源分配方案,有人提出优先扩建能源舱,有人坚持先升级无人机库,争执不下时,他们自发调用玄女分享的协作模板,用思维共振梳理利弊,最终达成共识。
“这个前哨的资源循环利用率从百分之五十八提升至百分之七十三,还自主优化了死星矿脉开采路径,效率提升百分之二十七。”
基石智能补充道。
“但真正的质变,发生在玄女提出深空育儿社群之后。”
李擎风的目光柔和下来,星图上浮现出寒星一号育儿社群的全景。
由十二个仿生躯体适配者组成的家长团队,以家庭为单位抚养五十六名孩子,每个家庭负责不同的技能传承。
有的擅长基地建设,有的专注航路测绘,有的专攻模因教育。
孩子们在社群中学习、游戏、争执、和解,完全复刻了地球社会的群体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在早期被视为低效,现在却被证明是文明传承的关键。
“第三至五轮迭代,即二十五至五十五地球年间,深空育儿社群模式在三千个无人前哨中推广。”
基石智能的光影生成迭代曲线,各项数据呈陡峭上扬趋势。
“培育对象存活至十六岁的比例稳定在百分之六十八,协作共生模因传递效率达百分之八十二,探索欲模因强度提升至百分之七十九。更关键的是,诞生了首批深空新生代,两百名能独立完成基地扩建与航路测绘的青年,他们与寒星一号团队的神经链接同步率最高达百分之五十,虽未及赢昱与玄女的百分之七十,却已能高效处理复杂任务。”
全息投影展示着新生代的成果。
在Ross 128b航线测绘中,他们创新提出死星引力弹弓方案,将资源舰航行时间缩短百分之十五。
在tRAppISt-1e环境评估中,他们设计出晨昏线浮动居住舱,解决了潮汐锁定星球的温度波动问题。
甚至在跨前哨协作中,自发组建星图共享议会联盟,每周通过神经链接讨论技术突破与资源调度,已累计输出四十七项创新方案。
“这些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单一的技术传承。”
李擎风的声音带着一丝感慨,他调出一段新生代的访谈记录。
画面中,十八岁的少女林星捧着虚拟地球模型,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玄女妈妈说,地球的海洋是蓝色的,海浪会拍打着沙滩。我们虽然没见过,但通过神经链接共享的记忆,好像能闻到海水的咸味。”
旁边的少年陈宇补充道:“母星计划不是任务,是让人类的脚步走得更远。就像我们在死星上种的模拟小麦,虽然环境苛刻,但总能发芽。”
基石智能的光影微微收缩:“数据印证社群抚养的关键价值。存活新生代中,百分之九十二能清晰表述文明传承的意义,百分之八十七具备主动创新意识,远超早期机器人抚养群体的百分之三十一和百分之二十九。基地数据库提供知识基础,而社群互动则赋予他们情感与羁绊,这正是文明模因的核心载体。”
李擎风抬手划过星图,五条殖民航线的光点依次亮起,格利泽581g的殖民候选点旁浮现出详细参数。平原区域面积两千三百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储量一点二亿立方米,初期殖民点建设方案已由新生代团队完成。
“三千个无人前哨的迭代成果,足够支撑首批殖民舰队启航了。”
他轻声说,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
“已完成首批殖民舰队组建方案。”
基石智能的光影中弹出舰队配置图。
十艘开拓者八级资源舰,配备零点五倍亚光速引擎和新型聚变核心。两艘守护者三级防御舰,五百套仿生居住舱,以及两百名新生代殖民者,其中一百二十人来自深空育儿社群,八十人从各无人前哨的优秀培育对象中筛选。舰队携带模因种子库,包含五轮迭代的完整数据、文明数据库离线版,以及玄女团队研发的模因传递终端,可实现殖民点与柯伊伯带前哨的实时神经链接。
就在这时,寒星一号的通讯请求接入,赢昱和玄女的身影出现在全息屏幕上,玄女的仿生躯体带着自然的微笑,身后站着一群年轻的面孔,正是首批殖民舰队的新生代领队。
“总指挥官,殖民舰队已完成最后一次物资清点,模因传递终端的调试也全部达标。”赢昱的声音带着兴奋,“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要去格利泽581g看看了。”
李擎风的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新生代,这些在深空出生成长的孩子眼中,没有对未知的恐惧,只有对探索的渴望。这是五十五年模因迭代最宝贵的成果。
“去吧。”李擎风点头,“记住,你们带去的不仅是设备和技术,更是五十五年模因迭代的成果,是协作的默契,是探索的勇气,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殖民不是占领,是让人类的文明模因在新的星球上扎根生长。”
通讯结束后,李擎风重新转向星图,三千个无人前哨的光点依旧在柯伊伯带闪烁,如同三千颗文明的火种。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一百光年航路计划还需要一百五十年才能完成,更多的殖民星球等待探索,更多的模因迭代还将继续。
但此刻,首批殖民舰队已缓缓驶离寒星一号,蓝色的推进器尾焰在深空划出明亮的轨迹,如同文明模因的丝线,将地球、柯伊伯带与格利泽581g紧紧相连。
基石智能的光影缓缓靠近星图,代码流转速度渐缓:“总指挥官,根据寿命预测模型,您还有二百四十地球年的生命周期,足以见证一百光年航路计划的完成。”
李擎风笑了,抬手触碰星图上最遥远的tRAppISt-1e光点:“我期待那一天……到那时,柯伊伯带的前哨会连成网络,殖民星球会绽放文明的光芒,而我们今天种下的模因种子,终将在浩瀚宇宙中长成参天大树。”
夜幕降临,土星主基地的模拟节律将指挥中心的灯光调暗,唯有巨大的星图依旧明亮。
李擎风站在星图前,看着殖民舰队的光点逐渐向格利泽581g移动,心中没有沉重的使命感,只有文明先驱的从容与期待。
母星计划从来不是负担,而是人类向深空伸出的探索之手,是文明模因跨越光年的传递之旅,而那些在柯伊伯带诞生成长的深空新生代,终将带着这份模因,在更遥远的星海,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李擎风知道,从这一刻起,人类文明真正开始了星际传承的旅程,那些在死星上学会协作、在深空中理解羁绊的孩子们,将会把人类文明的精髓带到新的家园。
而这,正是母星计划最核心的意义——不是简单地复制人类,而是传承文明中最珍贵的部分:探索的勇气,协作的智慧,和生命之间的温暖联结。
“愿你们在新的家园,种出更美的文明之花。”
李擎风轻声说道,目光穿过星图,仿佛已看到那些遥远的星球上,人类文明再次绽放的盛景。
仿佛已看到数百年后,真正的人类文明舰队穿越星系的距离,驶向真正的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