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星 - 1”基地的量子通讯器突然亮起优先级最高的红光时,赢昱正和玄女在观测阵列控制室分析新捕捉到的死星信号。
全息屏幕上,李擎风的影像伴随着轻微的量子干扰波纹浮现,他身后不再是熟悉的土星主基地指挥大厅,而是地球总部的深空战略会议室——环形会议桌旁坐着十几位身着正装的高管,背景墙上悬挂着太阳系与周边100光年星域的融合星图。
“赢昱,玄女,总部经过多轮评估,正式启动‘毗邻100光年内殖民星球航路计划’。”
李擎风的语气沉稳而郑重,没有了以往的急促,他抬手调出星图,指尖在太阳系外围勾勒出一片星域,
“评估报告显示,你二人70%的精神链接同步率,是目前执行深空航路规划的最佳适配组合——计划不设明确时限,核心目标是完成100光年内潜在宜居星球的航路测绘,在沿途死星上建立3-5个中继基地,为未来殖民舰队开辟安全航线。
而‘寒星-1’基地,将成为整个计划的核心枢纽。”
赢昱和玄女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默契的笑意。
这份基于他们精神链接同步率制定的计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以‘寒星-1’为起点,逐段推进测绘是稳妥的方案。”赢昱调出死星分布初步数据,“我们可以先从邻近的死星节点开始,建立基础测绘网络,再逐步向100光年内的宜居星球延伸。”
“总部正是看重你们这种‘精准稳进’的协作模式。”李擎风身后的首席战略分析师接过话头,他调出一份评估报告,“你们在‘寒星-1’建设中展现的同步决策能力,能最大限度降低深空测绘的风险。
报告已标注100光年内5颗优先级较高的潜在宜居星球,后续可根据你们的测绘进展动态调整重点。”
随着分析师的讲解,星图上浮现出5颗高亮星球:格利泽581g(7.2光年)、格利泽667cc(22.1光年)、hd b(36.6光年)、tRAppISt-1e(39.13光年)、Ross 128b(11光年)。
“这项计划的核心,一是以死星为节点绘制航路星图,标注小行星带、引力异常区等关键风险点;
二是在沿途死星建立中继基地,配备测绘终端、应急补给和引力监测设备;
三是对5颗目标星球进行环境初评,采集大气、地质、水文基础数据。”
李擎风补充道,“前哨-7和‘寒星-1’基地的资源,将根据你们的进度需求灵活调配。”
通讯结束后,赢昱和玄女立刻启动“寒星 - 1”基地的最高算力,将总部发来的技术包与现有数据融合。
全息屏幕上,“量子锚点”的原理逐渐清晰:利用死星的天然引力场作为“透镜”,通过星核晶体的量子纠缠效应放大空间曲率,从而打开临时的通道。
而“寒星 - 1”的引力共振区,能让锚点装置的能量损耗降低60%,稳定性提升45%。
“我们需要分三步走。”
赢昱调出计划框架,思维与玄女快速同步,
“第一步,扩建‘寒星 - 1’基地,增加中继站模块生产车间和多目标测绘指挥中心;
第二步,升级‘影刃 - 2’无人机为‘影刃 - 3’高速侦查型,搭载高分辨率引力场扫描仪与多光谱矿物分析仪,以0.8倍亚光速对5个殖民目标航路的死星节点同步测绘;
第三步,在确认的死星节点部署标准化中继站,配备测绘数据终端、应急补给舱和引力监测设备。”
“‘影刃 - 3’的核心升级是能源系统与传感器集成。”
玄女调出矿物分析数据,
“现有无人机续航仅支持30年标准耗能,要完成11光年外Ross 128b航路的测绘,需将聚变燃料舱容量扩大1.5倍,同时优化传感器能耗。
另外,多目标同步测绘需要新增航线协同算法,避免无人机群信号干扰。”
她的指尖在屏幕上划过,立刻生成了升级方案,赢昱通过神经同步瞬间确认——采用紧凑型聚变燃料舱设计,集成低功耗传感器模组,算法层面引入量子加密通讯避免信号冲突。
地球总部的支援效率远超预期。
一周后,“开拓者 - 5号”工业母舰(0.5倍亚光速)搭载着中继站预制模块、“影刃 - 3”升级套件和150名工程技术人员抵达“寒星 - 1”。
基地的扩建工程迅速展开,在环形居住舱外侧,中继站模块生产车间拔地而起,采用流水线作业生产标准化锚定装置与补给舱;
观测阵列旁,多目标测绘指挥中心完成拼接,中央超算终端可同时监控20架无人机的实时数据,与地球总部实现测绘进度同步更新。
赢昱站在扩建工地的观测平台上,看着工程机器人组装中继站锚定爪,心中充满了对多目标测绘的期待。
“首批30架‘影刃 - 3’需在一个月内完成升级,分成5个小队对应5个殖民目标,每队6架——4架负责死星测绘,2架专注目标星球环境初评。”玄女走到他身边,递来进度报告,“燃料舱扩容已完成40%,传感器模组校准遇到低温漂移问题,我们用‘寒星 - 1’的引力共振信号作为基准,将误差控制在0.001G以内,不影响测绘精度。”
就在这时,基地的能源监测系统突然发出预警。
屏幕上显示,“寒星 - 1”聚变核心的输出功率波动了3%,原因是多车间同时启动导致负荷骤增。
“需要调整能源分配优先级。”
赢昱立刻调出能源管理界面,发现中继站生产车间与无人机升级车间的能耗占比达60%,挤占了观测阵列的能源。
“可以采用错峰供电模式,白天优先保障生产车间,夜间为观测阵列满负荷运行。”玄女快速分析数据,“同时启用‘寒星 - 1’表面的星核晶体临时发电站,虽然输出功率只有主核心的15%,但能弥补日间观测阵列的能源缺口。”
她同步调出供电调度方案,将各区域能耗时段精准划分,确保生产与观测互不干扰。
赢昱通过神经同步认可方案,补充道:“临时发电站需加装低温防护壳,避免死星表面-260c低温影响晶体稳定性。”
这个想法刚形成,玄女已经调出防护壳设计图——采用钛合金与隔热陶瓷复合材质,重量轻且抗低温,工程机器人可在48小时内完成安装。两人的默契配合让能源问题在两小时内就得到解决。
接下来的半个月,赢昱和玄女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点。
“影刃 - 3”的0.8倍亚光速推进器稳定性调试、多目标航线的碰撞预警算法优化、中继站锚定装置的弱引力适应性改造……神经同步率70%的优势在协同决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往往赢昱提出性能指标,玄女就能立刻输出技术实现路径,效率比传统团队提升3倍。
首批30架“影刃 - 3”无人机升级完成的那天,“寒星 - 1”基地举行了启航仪式。这些高速侦查型无人机机身涂有抗辐射涂层,尾部推进器采用新型聚变燃料,能稳定维持0.8倍亚光速飞行,机身下方挂载的多光谱传感器如同“眼睛”,可同时捕捉引力场、矿物成分与大气数据。
赢昱按下发射按钮,5个小队依次升空:1队飞向Ross 128b(11光年),2队奔赴格利泽581g(7.2光年),3队瞄准格利泽667cc(22.1光年),4队前往hd b(36.6光年),5队驶向tRAppISt - 1e(39.13光年),蓝色尾焰在深空划出5条并行的轨迹。
无人机出发后,赢昱和玄女将精力投入到中继站模块的最终测试中,在生产车间里,标准化中继站的核心组件整齐排列:直径2米的引力锚定爪可在死星表面快速固定,搭载的测绘终端能存储100tb数据并实时回传,应急补给舱内装有可供10人存活3个月的营养液与氧气。
“首批10套中继站模块已完成测试,可随‘开拓者 - 6号’资源舰(0.5倍亚光速)投送至已确认的死星节点。”赢昱检查着锚定爪的抓合力参数,“等无人机传回首批死星坐标,就能立刻启动部署。”
然而测试中发现,中继站的通讯天线在弱引力环境下信号衰减比预期严重。
“是天线的波束角度设计问题。”玄女快速调出信号模拟图,“死星的弱引力导致电磁波传播路径发散,需要将定向天线的波束角从15°缩小至8°,同时增加信号放大模块。”
赢昱没有慌乱,他参考“影刃 - 3”的通讯方案:“我们可以引入量子纠缠通讯模块,虽然传输速率比传统天线慢20%,但在弱引力环境下信号稳定性提升80%,刚好满足中继站的数据回传需求。”
他的手指在控制屏上调整模块参数,玄女同步修改中继站的内部布局,腾出空间安装量子通讯组件,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改进,测试信号强度达到预期标准。
中继站改进完成的消息传回地球总部,李擎风发来贺电,并批准“开拓者 - 6号”资源舰待命。
“一旦‘影刃 - 3’传回死星节点坐标,立即执行中继站部署。”李擎风的语气中充满期待,“5个目标同步推进的模式很高效,总部会持续提供物资支援,你们专注测绘与节点建设即可。”
在等待无人机传回数据的日子里,多目标测绘指挥中心的屏幕始终保持活跃。
15年后,最先抵达格利泽581g航路的2队无人机传回首批数据:
航路上发现2颗死星,引力场稳定,表面平坦区域适合建立中继站;
格利泽581g的大气成分分析显示,氧气含量约18%,二氧化碳浓度0.3%,表面存在液态水蒸发的痕迹。随后,Ross 128b航路的1队也传回消息,发现1颗核心含星核晶体的死星,可作为该航路的首个中继节点。
“格利泽581g的环境参数比预期更优。”玄女调出该星球的三维模型,“虽然重力是地球的1.2倍,但大气压力与地球接近,只要在殖民舱内加装重力调节装置,人类就能适应。
后续‘影刃 - 3’可重点测绘其表面的平原区域,为未来殖民选址提供数据。”
赢昱点头,手指在星图上为5个目标航路标记已发现的死星节点:
“格利泽581g航路先部署2个中继站,Ross 128b航路部署1个,后续根据其他小队的测绘结果补充。
每个中继站之间保持1-3光年距离,确保资源舰运输效率与信号覆盖无死角。”
他的念头刚落,玄女已经生成了中继站部署时间表,标注出各节点的建设物资需求与工程周期。
测绘后期,“影刃 - 3”各小队终于完成5个目标航路的初步测绘,共发现8颗可用死星节点。
“开拓者 - 6号”资源舰搭载首批5套中继站模块出发,前往格利泽581g与Ross 128b航路的关键节点。
当资源舰传回中继站成功部署的画面——银色的模块在死星表面展开,蓝色的通讯信号指示灯亮起,与“寒星 - 1”建立稳定连接时,指挥中心内响起了欢呼声。
这意味着“毗邻100光年内殖民星球航路计划”的首个里程碑达成,人类在跨光年航路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李擎风的影像再次出现在主控室,他的脸上满是欣慰:
“多目标同步测绘的模式远超预期,这正是70%精神链接同步率的价值所在。
总部决定,将‘寒星 - 1’基地正式定为‘深空航路枢纽基地’,后续将调拨更多‘开拓者’级资源舰与无人机,支持你们完成剩余节点建设。”
赢昱和玄女站在观测平台上,看着远处“寒星 - 1”与中继站之间的通讯信号在星图上闪烁,心中充满了平静的成就感。
他们知道,这条由死星节点串联的航路,不是依靠跳跃式的技术突破,而是凭借稳扎稳打的测绘与建设,一步步延伸向100光年内的宜居星球。
未来还有更多死星等待测绘,更多中继站需要部署,但只要保持着这份同步协作的默契,就能稳步推进计划的每一步。
夜幕降临,基地模拟的星光洒满观测平台,赢昱握住玄女的手,感受着神经同步带来的思维共鸣。
“从柯伊伯带的前哨站,到100光年内的多目标航路,我们走得很稳。”赢昱轻声说道。
“稳就是最快的进度。”玄女的眼中映着星图上的5条航路,“未来,这5条航路会像藤蔓一样向外延伸,连接起更多的宜居星球,而‘寒星 - 1’永远是最坚实的起点。”
主控室的屏幕上,5个殖民目标的航路图正在不断完善,死星中继站的光点如同镶嵌在深空的灯塔,指引着未来资源舰与殖民舰队的方向。
“寒星 - 1”基地的指示灯彻夜长明,这里不仅是航路枢纽,更是人类以稳进姿态探索深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