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鹤林彭耜纂集
勇於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
御注曰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列
子曰天下有常胜之道曰柔
碧虚子陈景元曰刚毅之人无所畏忌见
威不惧必果无回眎其凶顽便施诛戮虽
有諌诤未尝顾盻故曰勇於敢则杀怀道
之士谨於去就检身知退静顺柔和弗敢
有爲不忍杀伤衆虽睚眦终怀慈仁故曰
勇於不敢则活
叶梦得曰勇於敢则好杀勇於不敢则好
活均於必行而不可屈故同谓之勇
程大昌曰勇於敢则杀即所谓强梁者不
得其死盖推其理有取死之道焉故也勇
於不敢则活即虎兕无所投其爪甲兵无
所措其刃者也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
圣人犹难之
御注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虽圣人不敢
易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两者谓敢与不敢杀与
活也故意也夫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圣人
以慈爲寳而不乐杀人也死者人伦之荼
毒也凡含生之类皆恶其死也勇於果敢
者杀之道也勇於慈仁者活之道也若以
此义守而不变是未明天地杀生之权也
今乃曰或利或害者是於杀活有所未定
耶夫人爲不善於显明之处人得而诛戮
之爲不善於幽闲之所鬼得而杀伐之此
虽有大圣之慈天道之仁不能悯救也
涑水司马光曰圣人於天道亦不敢易言
之
颍滨苏辙曰勇於敢则死勇於不敢则生
此物理之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
者或以得死世遂以侥悻其或然而忽其
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
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爲正
其於勇敢未尝不难之列子曰迎天意揣
利害不如其已患天道之难知是以历陈
之也
王雱曰下愚小智但见衆人之所利而不
知天所恶也故下文明天道之所以然当
视以爲法
陆佃曰观之以麤理则刚强胜柔弱观之
以眞理则柔弱胜刚强故刚强天之所恶
也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此两者敢与不
敢然而保生者以不敢爲利谓其可活而
亦有端居偶逢其祸者慕名者勇於敢扞
敌而多害或有轻生而终不罹害者
达眞子曰勇於敢则勇於有爲也勇於不
敢则勇於无爲也无爲则任於自然有爲
则因其或使有爲之爲害莫不甚於杀无
爲之爲利莫不甚於活是以此两者或利
或害也天之道任其自然则或使者爲天
之所恶也且天道远而难测虽圣人犹难
之况非圣人者乎
陈象古曰勇於敢是害也勇於不敢是利
也皆失其冲和之妙用也天之所恶与道
违也
叶梦得曰可杀而杀则利非所当杀而杀
则害可活而活则利非所当活而活则害
盖可杀者必天之所恶天道难谌人不可
以知其故圣人犹难之
清源子刘骥曰勇於敢或以得生勇於不
敢或以得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然要其终而
尽其变然後知天网恢恢广大虽疏而不
失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御注曰万物之出与之岀而不辞万物之
归与之归而不迕是谓不争消息盈虚物
与之俱而万物之多皆所受命是谓不争
而善胜
陈象古曰天法道故如是
碧虚子陈景元曰天道自然平施不逆万
物而万物自尊之岂与人校其敢与不敢
杀与活哉然而人自服从者不与物争而
能善胜者也所谓胜物而不伤非由其勇
敢也
涑水司马光曰任物自然物莫能违
颍滨苏辙曰不与物争於一时要於终胜
之而已
王雱曰天爲群物之父岂与赤子爲敌乎
清源子刘骥曰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言而善应
御注曰天何言哉变以雷风示以祸福无
毫厘之差有影响之应
碧虚子陈景元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而福善祸淫之应信不差矣
涑水司马光曰随其顺逆应以吉凶
颍滨苏辙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未有求而不应者也
清源子刘骥曰不言而万物莫不受其命
不召而自来
碧虚子陈景元曰天道高远又无言教何
尝呼召万物而万物背阴而向阳春生而
秋实暑往而寒来
涑水司马光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颍滨苏辙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斁
思夫又谁召之哉
临川王安石曰阴阳代谢四时往
盈虚与时偕行故不召而自来
坦然而善谋
御注曰德行常易以知险
临川王安石曰以其常易故坦然以其知
险故善谋
颍滨苏辙曰坦然舒缓若无所营而其谋
非人之所及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御注曰圣人爲能体此故不就利不违害
常利而无害所以与天合德异夫勇於敢
者
碧虚子陈景元曰张自然之罗故曰天网
纵太虚之宽故曰恢恢四达皇皇是谓疏
幽明难逃是谓不失
颍滨苏辙曰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
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
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唯能要其
终始而尽其变化然後知其恢恢广大虽
疏而不失也
达眞子曰皆其自然之所致惟勇於不敢
者能同也盖能同於天则能同於道矣
黄茂材曰四者天之道也人能顺天则存
不能顺天则亡无谓其道阔远可得而欺
也
程大昌曰天之覆物也广矣苟於细小之
地而致察焉则效近而力狭所谓三年生
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少矣正其理也夫惟
总大略小则夫不能致察於初大类乎疏
矣然要其终验其大则夫一定而不爽者
常可必也故曰一雀过羿必得之则以一
人而候一物者耳以天下爲之笼而雀无
所逃此明於用大者之论也世之疑天者
殆如夏叶有一黄落而执之以爲不纯乎
阳冬枝而有一华实而指之以爲不纯於
阴岂其可与论大者哉周之兴也商之贤
者不间在亡皆得伸气而伯夷叔齐饿死
于首阳之下至于汉之武帝慕古好儒而
司马迁独受刑辟故迁发愤於夷齐以舒
其怨而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
齐者非善人耶此以一叶焦枯而议夏以
一枝华实而疑冬者也迁盖好黄老而不
得夫恢恢之大旨者也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爲奇者吾岂执而杀之孰敢
碧虚子陈景元曰不畏死有二义达者得
其常理而不畏死愚者失其常理而不畏
死夫人生而静天之性乐生恶死人之常
耕而食织而衣安其居乐其业养生葬死
此世之常礼也夫民存常性官守常法而
无枉滥皆得其死而生死得常则何畏之
有逮德下衰不能无爲禁网繁密民不聊
生盗窃爲非欺绐生乱小恐惴惴而怀惊
大恐缦缦而忘死如何刑法滋深主司暴
酷更以大辟族诛之令而恐懽於良民哉
畏死亦有二义养生谨慎之人畏其夭死
而修德也造恶偷安之人畏其刑死而矫
法也人之自然也则含哺而嬉乎淡泊鼓
腹而游乎混茫虽百年之殂而不知老之
将至此顺化之民也今乃法令滋彰动入
死地是使民常畏死夫民畏死则偷安其
生偷安其生者未有不先兴奇变奸诈之
心而矫其法也奸诈生而祸乱作则吾主
司者得专执而杀戮之欲其奸诈絶踪而
谁敢犯之者
颍滨苏辙曰政烦刑重民无所措其手足
则常不畏死虽以死惧之无益也民安於
政常乐生畏死然後执其诡异乱群者而
杀之敦敢不服哉
达眞子曰民之所畏者莫甚於死然所动
者以爱慾所适者以情累所以动之死地
是谓常不畏死也以道言之则常不畏死
奈何以死焉惧乎言虽惧亦无如之何也
陈象古曰奇邪也今以其不畏死故不敢
任杀
黄茂材曰此有司之事非老子可得而代
其任独孔子爲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
其他奇行之民固亦不少
常有司杀者杀而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御注曰上必无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而
爲天下用不易之道也代司杀者杀代大
匠者斲是上与下同德倒道而言迕道而
说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文王罔攸兼于
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爲是故也
颍滨苏辙曰司杀者天也方世之治而诡
异乱群之人恣行於其间则天之所弃也
天之所弃而吾杀之则是天杀之而非我
也非天之所杀而吾杀之是代司杀者杀
也代大匠斲则伤其手代司杀者杀则及
其身矣
清源子刘骥曰然司杀者造化也万物之
自生自杀有造物者主之不假人手若以
人爲代造化生杀是犹代大匠斲也代斲
且不免伤况代杀乎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爲也是以难治
御注曰赋重则民不足政烦则奸伪滋起
民失其朴
碧虚子陈景元曰有爲则政烦无爲则简
易易则易从烦则难治又上有击鲜玉食
之厌则下有腐糗糟糠之美
涑水司马光曰扰之故难治
颍滨苏辙曰上以有爲导民民亦以有爲
应之故事多而难治
黄茂材曰赋敛重而民力困故饥法令烦
而民心诈故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御注曰矜生太厚则欲利甚勤放僻邪侈
无不爲已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政令烦苛赋敛重大
而民亡本业矣亡业则竞求寳货而触法
犯禁轻就死地以其各求养生之具太厚
致有蹈水火而不惧逆白刃而不惊故曰
是以轻死
涑水司马光曰求利所以养生也而民常
以利丧其生
颍滨苏辙曰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
生故虽死而求利不厌
王雱曰生者不有其生则生常全既过於
厚则求欲无已触刑蹈险视死轻矣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多欲则厚於用
度则不足不足则生贪心嗜好驱之饥寒
迫之故轻生图利也
陈象古曰迷於爱慾忘其患苦衆人之情
也
黄茂材曰风俗骄奢而民决性命之情以
争故轻死
唯无以生爲者是贤於贵生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贪生趋利者如羊之
就屠以速其死耳独有外形忘生者处皂
隶而不辱食藜藿而常甘虽世事之险巇
亦陆沉而安稳是以有异乎贵生者也自
贵其生者谓身欲安逸口欲厚味形欲美
服目欲好色耳欲音声
涑水司马光曰外其身而身存
颍滨苏辙曰贵生之极必至於轻死惟无
以生爲而生自全矣
王雱曰此篇三事但明其一则余二可知
也
陈象古曰无以生爲道之妙也
叶梦得曰由是言之患民之难治而有爲
以治之岂若无爲而使之自治恐民之饥
而多税以食之岂若无税而使之自食也
黄茂材曰夫言岂一端而足哉老子之道
本以贵生今云无以生爲者以民矜生大
厚郑有公孙朝公孙穆二人者极其酒色
之欲问之则曰生难遇将以尽吾一生之
欢此言所以祛其惑耶
程大昌曰箪食瓢饮亦可以饱而必以食
前方丈爲事则失於太厚也充方丈之食
而推其所自来则岂其易办也哉攫金忘
人犯龙而探珠折一臂而期得国亦将甘
心爲之虽水火兵刃悉皆无避则或因生
生以致丧生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
生之徒也
御注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爲和阳
以发生爲德阴以肃杀爲事方其肃杀则
冲和丧矣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
碧虚子陈景元曰民之生也含元和之气
抱眞一之精形全神王故其百骸柔弱也
及其死也元和之气散而眞一之精竭形
亏神亡故其百骸坚强也无情者以气聚
散爲荣枯有识者以道存亡爲生死开元
疏曰草木生则柔脆死则坚强则知人爲
坚强之行者是入死之徒也爲柔弱之行
者是出生之类尔严君平曰阳气之所居
木可卷而草可结也阳气之所去水可凝
而冰可拆也故神明阳气生之根也柔弱
物之药也柔弱和顺长生之具而神明阳
气之所托也万物随阳气以柔弱也故坚
强实满死之形象也柔弱润滑生之区宅
也
颖滨苏辙曰冲气在焉则体无坚强之病
至理在焉则事无坚强之累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居下柔
弱处上
御注曰拱把之桐梓人皆知养之强则伐
而共之矣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老氏之道
术有在於是庄子曰以濡弱谦下爲表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兵者所谓凶险之器
鬭争之具所触之境与敌对者也故兵强
则主不忧主不忧则将骄将骄则卒暴夫
以不忧之君御骄将以骄将临暴卒且败
覆之不暇何胜敌之有哉故夏商之裔以
百万之师而倾四海始皇之末以一统之
业而丧九州项羽忽霸而遽亡王莽既篡
而旋灭符坚狼狈於淮上隋炀分崩於楚
宫此数家之兵皆多至数兆少犹数亿无
不自恃其成以取其败此皆兵强则不胜
之明验也
临川王安石曰共者不顺之辞故曰木强
则共
王雱曰伐而共之
达眞子曰用兵有言不敢爲主而爲客不
敢进寸而退尺善胜敌者不争皆意不在
於强也是以兵强则不胜者此也木之强
则必人共伐兵以柔弱致其胜木以柔弱
致其存是以坚强可居其下而柔弱可处
其上也人之立性固不异此
颍滨苏辙曰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
下其精必柔弱其粗必刚强
黄茂材曰列子载老聃之言曰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列子之书大抵祖述老子之意
且其世相去不远木强则折其文爲顺今
作共又读如拱其说不通当以列子之书
爲正
叶梦得曰此有道以佐人主者所以不欲
以兵强天下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御注曰道无益损物有盈虚注焉而不满
酌焉而不竭者圣人之所保也降而在物
则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天之
道以中爲至故高者抑之不至有余下者
举之不至于不足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四
时运行各得其序满招损谦得益时乃天
道
碧虚子陈景元曰严君平曰夫工人之爲
弓也无杀无生无噏无张制以规矩督以
准绳弦高急者宽而缓之弦弛下者摄而
上之其有余者削而损之其不足者补而
益之弦质相任上下相权平正爲主调和
爲常故弓可秤而矢可行夫按高举下损
大益小天地之道也开元疏曰此明人道
不能同天道之损益而裒多益寡也在易
之损下益上曰损损上益下曰益以下爲
本也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夫在泰
卦而损下益上遂变之爲损益损上
益下民说无疆夫在否卦而损上益下遂
变之爲益此圣人设卦观象之法也开元
引证深得之矣
颍滨苏辙曰张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况
天之抑高举下天无私故均人多私故不
均
叶梦得曰张弓者挽之而後弛是亦敛之
於己而施之於物者也故天道亦如之此
其高下抑扬有余不足无不中其节者其
取之不在外也人反是求於外而不求於
内是以每损人之不足以奉己之有余
清源子刘骥曰天道出於自然故损有余
而补不足人道出於使然故损不足以奉
有余
黄茂材曰天之道无高无下无有余不足
譬之张弓然适其平而已人则异於天以
眇然之躯精神能有几何昼夜用之役於
外物无时少休岂非损不足奉有余乎
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唯道乎
是以圣人爲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见贤
耶
御注曰不恃其爲故无自伐之心不居其
功故无自满之志人皆饰智己独若愚人
皆求胜己独曲全惟不欲见贤也故常无
损得天之道
碧虚子陈景元曰奉者明圣君哲人居物
之上心不忘下如卑者之奉尊而不以高
贵加人也夫圣人者圆通爲智因物爲心
??万物而不爲义泽及万世而不爲仁长
於上古而不爲老覆载天地刻雕衆形而
不爲巧岂以己所施爲矜恃其美哉功成
事遂固处其位哉夫惟不恃不处故能爲
群材之帅也
颍滨苏辙曰有道者澹足万物而不辞既
以爲人己愈有既以子人己愈多非有道
无以堪此爲而恃成而处则贤见於世贤
见於世则是有余自奉也
叶梦得曰惟有道者爲能爲天之所爲则
亦爲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不自安乎外尔
此圣人也而曰不欲见其贤夫贤且不欲
见而况其圣者乎
清源子刘骥曰敦能损有余而奉不足於
天下者其唯道乎道之在天下万物恃之
以生而不辞皆往资焉而不匮有余者损
之不足者奉之循天之理与天同德使天
下自然不失其正也无自伐之心故爲而
不恃无自满之志故功成不居不恃其爲
不居其功故不欲见贤
黄茂材曰有道之士以太虚爲室以无何
有爲乡以曰月山川爲其燕娱乘云气驱
役阴阳饮流瀣而食至和皆天地间物之
有余者取之不穷用之无尽将以养其精
神无使不足而已非夫圣人孰能爲之然
亦何尝恃其爲之之迹居成功而见其贤
耶
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