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豪迈说道,振振有词。
寥寥数语,深有奇效,似乎瞬间驱散了百姓心中悲伤阴霾,令人大受鼓舞。
民兵团成员经历与反贼一战,算是与陈余出生入死过,对他已有认同。
若没有陈余的带领,只怕镇上百姓会损失更大。
现在这个结果,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几名小队长率先发声:“咱们的命都是社长救的,朝廷不管我们,那以后咱们就以社长马首是瞻,生死与共!皇帝的圣旨在我们这,以后都不好使!”
吴先见状,也跟着道:“咱们这些老家行将就木,没几年可活了,怕也受不了颠沛流离之苦。未来属于你们年轻人,生哥儿说要留下,那咱们就留下,重建家园。大家伙说是不是?”
他也学着陈余的样子,转身振臂一呼。
吴先身为满江镇镇长,虽不算朝廷命官,却也算底层百姓选举出来的精神领袖,等同于族长之流,说话极有分量。
听他这么说,无数人一扫阴霾,纷纷附和起来。
除了其中几个大户保持沉默之外,几乎九成的幸存百姓都愿意接受陈余的带领。
人群中。
年迈的石老妇人浑浊的双眼难得清澈,微妙朝陈余望去,却没有多说什么。
陈余心中微喜,百姓们愿意接受劝告,重拾信心,那满江镇就还有希望。
向死而生,破而后立,或许未来会更好!
随即,大声说道:“好!既然大家愿意信任我陈余,那就齐心协力!”
“二牛,带人去镇上清理废墟,把道路都清出来。看看地窖中的物资还是否能用,不可浪费任何东西。”
“二叔,你也带一队人赶去西山,务必做好隔离措施,严防山火复燃。顺便收集木炭,快入冬了,山中烧毁的树木是我们未来御寒的倚仗。”
“小姨,你带婶婶们下田,看看地里的庄稼能否抢救。农田必须尽快复垦,以保证我们的口粮。”
“民兵团的人全部给我进山伐木,建造棚户区。住在窑洞区,只是临时之法,不宜久居。”
“...”
陈余一连下达数道指令,指挥百姓迅速动作起来。
众百姓倒也不含糊,既决定跟随陈余留下重建满江镇,那便是说干就干。
转眼间,便各司其职,忙碌一片。
事实上。
在大火没有扑灭之前,陈余心中已有了重建满江镇的想法和设计雏形。
西山森林大部被烧毁,留下了无数木炭。
收集起来,可以用作烧制青砖的“柴火”。
在陈余的设想中,满江镇大火之所以无法控制,是因为镇上大部分都是木制房子,却分布极不合理,没有设置防火设施。
一旦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根本没有有效扑救的条件。
重建之后,就要利用土法水泥,统一建设砖混房屋,并设立防火通道。
章武军团闯入镇中,踏毁了大量还未来得及抢收的农田,尽量挽救或许还能收获一些。
加上此前储备的物资,勉强也能支撑一段时间。
镇上的两千多妇孺老弱,都集中住在后山的窑洞中。
暂避可以,长时间居住,可能会引发各种矛盾。
而背靠大山的好处,就是从不缺乏建造材料。
陈余带队进山伐木,在废墟上建起棚户区,可暂时解决栖身问题。
简陋是简陋了些,但事急从简,却也无可厚非。
一时间,重建计划如火如荼。
众人利用有限条件,因地制宜,迅速恢复生产。
在此期间。
再无反贼或者官兵再来“光顾”过满江镇,此前这个被誉为“大山明珠”前御窑重镇,似乎被世人所忘却。
半年后。
随着北陌与淮州联军对反贼的扫荡初见成效,安州府境内大部平稳。
整个大景国东部,除了云州三郡仍在反贼的掌控下割据之外,其余地方已经收复。
少帝颁下圣旨,声称反击叛军已初见成效,下令此前撤离的各地官府开始回撤,重新建立起朝廷的统治。
至于云州三郡,反贼拒死抵抗,朝廷大军一时间也攻不下来。
远在满江镇百里之外的官道上。
此时出现一支长长的官服队伍,既有平民混迹其间,也有大量全副武装的士兵,绵长数十里不绝。
目测...得有数千人,乃至上万。
排头的先锋军,分别由两支不同编制的队伍领衔。
其中一支身穿飞鱼服,腰悬绣春刀,明显就是天子犬齿,大内锦衣卫。
另一支则身穿寻常的地方守军甲胄,举着“徐阳县衙”的木牌,跟在锦衣卫旁边。
原徐阳县令姓崔,单名一个“阳”字。
这货算是个老人精了,颇懂卖弄权术,上奉下承那种,极为圆滑。
在反贼还没有大举攻占那时,就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早早就做好了撤离的准备。
反贼距离徐阳县还有千里时,他已拖家带口跑得没影,随行还有数千居民,皆是满江镇上的富贵家庭。
好歹是前御窑重镇,就算被取缔,原本镇上也有上万百姓。
只是崔阳携县衙吏员撤走时,带走了大部分人,这才显见“萧条”。
当然,其中一些自己不愿离开的大户人家例外。
比如,石家与周家。
崔阳逃得快,回来也快。
朝廷圣旨刚下,他便拖关系上书,请旨首批返回驻地。
一来,是要保住自己的官位,以免被朝廷认为无用,被投闲置散。
二来,也是为了表忠心,想着第一批返回赴任的话,可以优先拿到朝廷下拨的重建款项。
反贼这一阵闹腾,将东境十余郡县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大量生产停滞。
若是没有国库下拨粮饷援助,估计未来几年都无法重建。
这货机灵得很,深知朝廷国库本不充实,若是最后才请旨赴任,估计分到自己头上的重建款就会减少。
因此,果断争取首批赴任。
虽说此举危险了些,反贼仍有可能卷土重来,但风险越大,回报就越大。
崔县令愿意一赌,赌自己赴任会相安无事。
届时,朝廷重建款下来,他可以伺机捞一笔,中饱私囊。
毕竟,他能在反贼的眼皮底下逃回京都,当初可是花了不少银钱。
怎能不捞回来?
但这一回,崔大人的如意算盘却似乎落空了,此时显得有些郁郁寡欢。
只因...
朝廷虽然同意他返回原驻地赴任,并下拨大批款项,却也给了派发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那就是安置难民!
原本跟随崔阳逃回京都的那些满江镇大户,现在已经不愿意跟他返回。
徐阳县失去了御窑地位,已变成穷乡僻壤之地,再难吸引人流。
安州府毗邻云州三郡,反贼要是再打出来,这里必先遭殃。
那些有钱的富贵人家不是傻子,好不容易逃出去,怎会甘心回来?
加上此前传出满江镇大火,已被反贼屠城的消息,百姓就更加不愿回去。
以至于崔阳这个县令,成了光杆司令。
那怎么办呢?
总不能撤销整个徐阳县的建制,于是,朝廷打算将各地的流民派发给崔阳,让他带着流民回到驻地,重建徐阳县衙。
本意是好的。
但当崔阳见到自己的百姓时,却傻了眼。
朝廷给他安置的流民,全是瘦不伶仃的妇孺老弱...
青壮年没见几个,严重营养不良的小娘们儿、孩童、上了年纪的老弱,比比皆是。
其中竟有六成是女子,根本干不了什么活,更别说自力更生,为徐阳县的重建添砖加瓦。
除此之外,收拢辖区内的乱民,清剿乱匪的任务,也落到他头上。
而派给他的兵员仅有百人,虽说回到驻地后可以另招,但这年头谁愿意到一个被屠城过的衙门里当差?
只怕就算高薪,也找不到衙役。
还没回到驻地,崔阳就已心如死灰。
刚出京城时的那点兴奋劲...烟消云散。
这一大批老弱该如何处理?
正四处打家劫舍的乱匪,要怎么平息?
县令大人眉头拧成麻花,在车中唉声叹气,生无可恋的样子。